近日,由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組織評選的“邯鄲好人”獎項名單出爐。縣檢察院婦聯執委吳獻芬榮獲“邯鄲好人”榮譽稱號,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她的先進事跡吧!
吳獻芬,女,中共黨員,魏縣檢察院第一檢察部副主任、一級檢察官、婦聯執委。
扎根未檢工作12年來,她忙碌的身影出現在看守所、法庭上,活躍在學校、社區,甚至遠赴異鄉走訪調查,只為用心守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近年來,她所在轄區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率為零。該院未檢工作先后獲得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單位、省市級優秀青少年維權崗,她個人被邯鄲市檢察院評為未檢業務標兵。
精雕細琢每一起案件
“未檢檢察官在對未成年人的司法保護中承擔著特殊使命。”吳獻芬說,不僅要精通“四大檢察”業務,還要在辦好個案的同時做好訴源治理,不僅治標,更要治本,這是為了更好地預防和矯治未成年人犯罪,但對檢察官的綜合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2022年,吳獻芬辦理了一起發生在賓館的涉未案件,當看到受害未成年女孩精神恍惚、不愿見人、一問就哭時,她的心被深深刺痛。除了讓犯罪分子得到應有的懲罰,她還發現涉事賓館未履行強制報告制度,立即對賓館存在的違法事實展開調查核實,依法向涉事賓館提起民事訴訟,最終該涉事賓館向女孩一次性賠償精神損失費8000元。該案被省檢察院評為“河北省未檢業務統一集中辦理工作典型案例”。同時,該院依法向縣公安機關發出行政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督促公安機關依法履職、規范轄區內賓館業的經營行為,達到了辦理一個案件治理一個行業的效果,避免同類悲劇再度發生。
12年來,吳獻芬從未懈怠,用心做好,追求極致,先后辦理涉及未成年人案件650件713人,附條件不起訴77人,司法救助120人,教育、感化、挽救涉罪未成年人和救助未成年被害人200余人,實現辦案零投訴、零上訪。這反映了一名檢察官的專業素養,更體現了吳獻芬辦理案件、處理問題的高超技能。
吳獻芬與留守兒童一起開展“粽香情濃·檢愛同行”法治進校園活動
為迷途少年點亮希望之燈
將扣錯的第一粒扣子重新扣好,讓每一名犯錯的未成年人迷途知返,讓每一個家庭重回正軌——吳獻芬說這是她工作的最大意義。
17歲的小剛(化名)家住安徽省渦陽縣。2021年12月,他為見網友只身來到魏縣,沒想到手機丟了,聯系不上網友,只好去網吧過夜。在網吧,他想借王某(另案處理)的電話聯系家人。交談中,小剛將自己的窘況告訴了王某,王某教唆小剛“去小賣部先弄點吃的”。饑餓的小剛便在縣城周邊的小賣部連續5次盜竊方便面、火腿腸等物品,最后被警方抓獲。提審中,小剛對自己的行為十分后悔。
為了深入了解小剛的成長經歷,2022年2月,吳獻芬和同事專程來到小剛家鄉,走訪他所在村的村干部、鄰居及其同學老師,了解到小剛平時樂于助人,沒有偷東西的習慣。小剛的父母愿意向被害人賠禮道歉、賠償損失。鑒于小剛到案后能夠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系初犯、偶犯,自愿認罪認罰,取得了被害人的諒解,檢察機關對小剛作出了不批準逮捕的決定。在考察期,吳獻芬時常開導他,叮囑他好好學習。漸漸地,小剛臉上又恢復了往日的神采,對未來也有了規劃。
吳獻芬辦理的一個又一個案例就是對“教育、感化、挽救”方針的生動詮釋,她就像媽媽一樣,用責任和愛心教育挽救了一個又一個的失足少年,引導他們自強自立,近年來,已有18人通過幫教后考入大學或個人創業。
用心播撒法治的種子
“未成年人檢察工作是一項守‘心’護‘苗’的工程,責任和愛心缺一不可,預防與挽救同樣重要。”采訪中,吳獻芬坦言,面對越來越低齡化的犯罪現象,人們最關心的是如何讓自己的孩子遠離犯罪。只有普遍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識,把法治教育“關口前移”才能從根本上減少未成年人犯罪、避免未成年人被犯罪侵害。
從2012年開始,吳獻芬帶領她的未檢“小葵花”法治團隊,堅持每年30余場次的法治進校園活動。中小學、幼兒園、職業學校、偏遠鄉村學校都有她們普法的身影。為了增加普法的趣味性,吳獻芬與同事編寫排練法治情景劇、小品,開展模擬法庭、開學第一課、暑期防溺水、關愛留守兒童、預防校園欺凌等多種主題的法治進校園活動。吳獻芬和她的團隊用一堂堂生動的法治教育課,讓法治成為未成年人心中的燈塔,十余年來,開展普法進校園300余場次,受教育師生達15萬余人。
在吳獻芬看來,更值得她驕傲的是轄區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數量和涉罪未成年人人數連年下降,以及她曾在那么多孩子的生命里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她在任職期間履職盡責,引導巾幗檢察官發揮自身職能優勢,緊扣黨的二十大精神、預防未成年人犯罪、預防電信網絡詐騙等主題開展宣講活動,為維護好婦女兒童合法權益貢獻檢察巾幗“她”力量。(郭付林 郭海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