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日報記者張鑫文/圖
一天洗手幾十次,到處打聽哪種藥可以預防新冠病毒;一天內不停試體溫,總懷疑發燒……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不少市民不同程度地存在緊張、焦慮、抑郁等情緒。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團市委組織開通的12355應對疫情心理援助熱線,幫助公眾預防與減輕疫情所致的心理困擾。數百名具有相關資質的心理專家和志愿者積極行動,為公眾提供24小時免費心理援助服務,構起堅固的疫情防控“心理防線”。
“當前,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廣大工作人員,特別是醫護人員、病患及家屬等,不少人的身心存在不容忽視的心理壓力。而普通民眾宅在家中,面對海量的疫情信息,難免會有恐慌焦慮的情緒。我們要做的就是為大家提供實時心理支持,緩解不良情緒,提前進行心理危機干預,增強大家戰‘疫’信心,以樂觀心態共同抗擊疫情。”12355應對疫情心理援助熱線負責人王連發告訴記者,他們首批有28名志愿者主動參與服務活動。隨后,又公開招募和篩選了具有心理咨詢師證書和實際工作經驗的229名志愿者,組建起覆蓋各縣(市、區)的20個志愿服務小組。群眾撥通熱線后,工作人員會根據群眾居住地分派相應的志愿者,提供“一對一”線上咨詢服務,及時開展情緒疏導。
志愿者之一、隆堯縣二級心理咨詢師楊會榮告訴記者,有位外賣小哥打來電話,聲音充滿了焦急不安。他說,自己曾去出現過確診病例的醫院送外賣,不知道會不會被感染病毒。楊會榮耐心安撫他的情緒,告誡他一定要及時進行醫學隔離。之后,又與外賣公司領導進行溝通,建議公司督促外賣小哥在家隔離休息。
王連發每天都會在線上關注、收集和比對全國各地心理援助的信息,并定期給志愿者舉辦培訓課程。他說:“特殊時期,一線醫護人員、家屬、社區居家隔離者等不同群體的需求不同,我們的服務就要有針對性,努力在服務大局、服務穩定中發揮作用。”
“光有熱情不行,還要有專業的本領。”志愿者們除了接聽熱線、提供心理援助,閑暇時,常常交流心得體會。
趙曉慧,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當得知12355青少年服務臺負責人王連發要組建“抗疫心理志愿者團隊”時,她第一時間報名成為志愿者。
報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強學習。為了讓來電者能獲得更專業的咨詢服務,她惡補疫情心理援助的知識,白天學,晚上學,邊聽邊看邊做筆記。值班的時候,趙曉慧全心全意守候熱線。有求助者晚上11點多打來電話,她耐心傾聽,幫助求助者平復緊張的情緒,緩解焦慮不安。“當求助者輕松愉快地掛斷電話的那一刻,我感到很自豪。”趙曉慧說。
張志紅是清河縣第五中學的一名老師,也是一位心理服務志愿者。疫情發生時,正是她最悲傷的時候,前不久她一直身體硬朗的父親因病突然去世,公公也突然因病離開人間。有人勸她先休息一段時間。她說:“正是因為我體會了親人離世的痛苦,所以我能做得更好。”
她說到了也做到了。自從做了志愿者,張志紅把內心的悲痛深藏起來,每天除了為學生們上網課,就是給求助者提供心理服務。她告訴記者:“我發自內心地熱愛這項事業,能幫助更多的人是我最大的快樂。”
“到一線抗擊疫情很重要,筑牢群眾的心理防線同樣重要。當前正是疫情防控關鍵期。我們心理熱線必須積極主動配合黨和政府的工作要求,疏導負情緒,傳播正能量,形成打贏疫情阻擊戰的強大合力。”團市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熱線運轉良好,為群眾提供了大量的心理咨詢服務,使他們堅定信心,積極應對疫情。
據統計,自熱線開通以來,12355應對疫情心理援助熱線共接聽咨詢熱線近300例,其中有60%的熱線是由疫情引發的害怕、恐慌等情緒問題。來電者中既有青少年,也有中年人,既有醫護人員,也有社區居民,心理咨詢師耐心解答他們的問題,做出相應的心理疏導,并對心理問題嚴重的來電人員進行跟蹤回訪。
志愿者的隊伍也在不斷擴大。目前,12355應對疫情心理援助熱線已經從257人增加到318人,還有很多志愿者在積極主動報名中。
“疫情結束后,我們這個平臺依然會持續存在,繼續為群眾提供服務。”團市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將繼續發揮和完善12355青少年服務臺功能,指導20個縣(市、區)團委開通服務熱線,為廣大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詢、法律援助、權益維護等服務。
他們還將繼續打造專業服務團隊。在現有志愿者團隊基礎上,通過定期培訓、學習和主題沙龍,繼續擴大隊伍,提高團隊業務水平,打造一支專業素養高的服務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