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日報訊(記者閆麗靜 通訊員劉張焱)從邢臺市城管局獲悉,今年全市將新改造農村戶廁12萬座以上,達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標體系中農村衛生廁所覆蓋率85%以上的要求,一類縣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0%以上,二類縣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5%左右。“12萬座廁所改造不搞一刀切,而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改造模式。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廁所入戶進院,積極推動廁所入室。”據市城管局環衛處處長薛克學介紹,在污水管網覆蓋的地區,以及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生態保護區(帶)內和其他有條件的村莊,推廣使用完整下水道式水沖廁所;在污水管網覆蓋不到的地區推廣使用雙甕式、三格式廁所;山區、丘陵等其它地區可結合本地實際,把貯糞池不滲不漏、糞便不暴露作為基本要求,推廣使用其他衛生廁所。
今年,還將對農村中小學廁所進行全面改造,健全廁所管護制度,切實提高廁所衛生管理水平,鼓勵學校積極培育健康廁所文化,促進學生養成文明如廁的衛生習慣。到2020年底,全市農村中小學廁所改造完成60%左右。此外,到年底,農村公廁改造建設全部完成,全市所有鄉鎮衛生院衛生廁所建設改造全部完成。
改廁過程中,因地制宜推進廁所糞污分散處理、集中處理或接入污水管網統一處理,逐步推進糞污資源化利用。在無害化處理的基礎上,以農牧循環、就近消納、綜合利用為主線,與農村庭院經濟和農業綠色發展相結合,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資源化利用模式。對不能就近就地及時處理利用的,可以村為單位或聯村建立適宜的貯糞池,進行存貯和進一步處理,嚴禁隨意傾倒糞污。
堅持建管并重,健全長效管護機制,建立健全一套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服務、有處理、有經費、有督查的農村廁所長效管護“七有”機制。各縣(市、區)將配備精干高效、責任心強的管護人員和充足的車輛設備,可選擇村集體組織清運、“鄉鎮管理+服務站”和市場化運營等模式,滿足廁所糞污清運服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