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日報記者楊永麗 通訊員 翟麗
“吃飯胃口怎么樣?睡眠如何,有沒有頭暈頭痛?……”7月1日早上,65歲的高秀芹像往常一樣走進樓下的社區診所,醫生一邊問診一邊為她測量體溫、血壓、血糖等身體指標。
高秀芹是內丘縣行家峪村人,身體一直不太好。2017年,他們一家作為易地扶貧搬遷的貧困戶,從深山搬進了位于內丘縣城的恒源和諧小區。這個小區位置較好,就醫、上學、購物都很方便。
提起以前,高秀芹說:“有一次,我突發急性膽囊炎,腹部劇痛。山里路不好走,車輛不通,家人只好用木板抬著我走了好幾個小時,才將我送到離家最近的、20里外的鄉衛生院。”
說起現在,高秀芹的表情慢慢舒展開來,喜悅也爬到了臉上:“看病就在家門口,有突發情況一個電話社區醫生就上門。孫女讀高中了,學校離家連一公里都不到。易地搬遷,不但改變了我們的生存環境,也提高了我們一家的生活質量!”
2016年起,內丘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十三五”期間,內丘縣共搬遷5個村458戶123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06戶811人,同步搬遷152戶428人。
現在,高秀芹的兒子張彥超在縣城的一家單位工作。“兒子每月有工資,加上國家各項扶貧政策給生活兜底,老家還有100多棵核桃樹、200多棵板栗樹,每年能收到3萬元。”高秀芹說,剛搬進縣城時,縣“有事做”服務站還幫助老伴兒張林祥找到一份小區門衛的工作。
搬出大山,走向幸福。“以前戴貧困帽,沒少遭人看輕。現在搬下山來揚眉吐氣,有收入就有底氣,我們一家人的美好生活正在開啟。”高秀芹說,眼下,她正在謀劃全家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世界那么大,俺們也想去看看!”
2019年6月,隨著第二批易地扶貧搬遷戶,從太行山深處的小村莊搬進縣城,內丘縣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全部完成。高秀芹正和鄉親們一起致富奔向小康,人們的生活在舒展的笑容里翻開了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