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小夫妻,曾是北漂一族,為了避免孩子成為留守兒童,他們選擇離家近一點,開起了小餐館。
在市襄都區(qū),武新朝、小穩(wěn)夫妻倆分工合作,把餐館經營得紅紅火火。現在,他們已有兩個孩子,日子忙碌而充實,他們說:“努力干,肯定會越來越好!”
邢臺日報社全媒體記者郭紅玉 通訊員楊虹宇 文/圖
門店不大,包子每天不夠賣
7月15日9時許,在襄都區(qū)平安路的一家包子店,31歲的小穩(wěn)帶著小兒子鑠鑠來開門。“老公一般凌晨一點多才回家休息,早上我就早點兒過來先收拾,讓他多睡會兒。”將小兒子安置在門口玩沙子,小穩(wěn)就開始忙活起來,擦桌子、搗蒜泥、和面……小穩(wěn)有條不紊地忙碌著,片刻便準備包包子,婆婆則前來將鑠鑠帶走。
發(fā)好的面經過軋面機多次輾軋,醒上片刻,小穩(wěn)就開始切面劑。“每個劑子的重量基本一樣,這樣包出來的包子個頭才會一樣大。”小穩(wěn)揪下來的每個劑子都會進行稱重。
不到10時,就有客人前來。“中午給我留16個包子。”“好嘞,11點半就過來拿。”小穩(wěn)熱情招呼客人,轉身笑著告訴記者:“喜歡我家包子的人很多,包子每天不夠賣,預定的也都會早早來取走。”
回邢創(chuàng)業(yè),奮斗勁更足了
小穩(wěn)和丈夫武新朝,都是廣宗縣龐村人,原本在北京打工,大兒子在老家跟老人生活。隨著兒子漸漸長大,兩人便決定回來,以便能夠孝敬老人、照顧孩子。
2016年,他們回到邢臺,在市區(qū)租了房子和門店,開起餐館,并且把孩子接到身邊。
四年來,夫妻倆勤勤懇懇,憑借一手好手藝和實誠的做人原則,他們的包子店吸引了不少顧客。
“收入比打工強多了,還能一家人在一起。”小穩(wěn)說,在餐館里她主要負責蒸包子,丈夫則是大廚,每天她早來,丈夫則晚歸,雖然有些忙,但收入不錯,她很知足。
“現在已經倆兒子了,奮斗勁更足了!”小穩(wěn)笑著說,大兒子已經在附近上了小學,小兒子帶在身邊。雖然有點兒累,但每天能和老公一起陪著兒子,心里感覺很幸福。
辛勤忙碌,日子會越來越好
10時許,武新朝帶著放暑假的大兒子來到店里。大兒子獨自上樓看書,武新朝則系上圍裙、戴上口罩,開始準備小菜。
“我來了就是準備小菜、拌涼菜,來客人了就給客人炒菜。”武新朝說,自己學廚師出身,各種炒菜和砂鍋都做得不錯。
這幾年,他們餐館的菜品逐漸增多,營業(yè)時間也有所延長,經常從中午忙碌到后半夜。
“我每天回家都在半夜12點以后。”武新朝說,媳婦還得照顧小兒子,因此晚上媳婦會早點回家,他負責在打烊后打掃衛(wèi)生、閉店。
“只要努力干,日子肯定越過越好。”武新朝說。
“他們夫妻倆都很實在,做的包子也好吃,我經常來這里買。”前來預定午飯的劉先生笑著說,小夫妻能吃苦,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