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城晚報訊 距離“我們的節日·七夕”越來越近。“七夕節”又稱乞巧節,“賽巧”是七夕節傳統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8月20日,襄都區西大街辦事處南羊市道社區邀請孩子們和家人一起,拿起針線驗巧,制作巧果乞巧,共同體驗七夕傳統習俗。
穿針引線也是技術活兒
待社區工作人員一聲“計時開始”,孩子們和家人一起拿起針線,小心地將線穿過針孔。這個看似簡單的“任務”,真正操作起來,就不那么容易了。11歲的小姑娘孫鈺伽一分鐘內穿了4根針,是速度最快的。
其他孩子,有的用了將近3分鐘才穿了4根針,還有的直接放棄。“針眼兒太小了。”有孩子感慨。鈺伽在主持人的邀請下說出了自己的“秘訣”,線頭處要用剪刀斜斜地剪一下,再用力捻一捻,便很容易穿過針眼兒。
聽到小姑娘的介紹,有小朋友立馬操作,真的很快就穿過了針眼兒:“穿針引線也是技術活兒,挺有意思的。”
“這個巧果又脆又香”
“巧果是七夕的傳統
食物,食材主要是油、面、蜜糖,巧手的女子還會將其捏塑出很多花樣……”社區工作人員在制作七夕巧果環節,將節日傳統習俗對居民們娓娓道來。
聽到詳細介紹,以及圖片、視頻展示,大家已經躍躍欲試。平時下廚不多的孩子們更是搶著要試試。社區工作人員將備好的面團分給了小朋友,大家開始在面團上盡力發揮自己的想象力。
“金魚”“梅花”“蓮花”……雖然孩子們都是第一次制作巧果,但動手能力很強,巧果里還加入豆沙餡料,經過烙制,活動室里已溢滿了食物的香味。
“這樣的傳統文化體驗很有意思。”高中生王邢育自豪地向記者展示自己做的“金魚”巧果,她說,很有成就感。看著烙熟的金黃色的“金魚”,大家都舍不得吃。
南羊市道社區黨支部第一書記尚春蘭介紹,“我們的節日·七夕”蘊含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諸多美好期許,包含了美好生活要靠勞動創造的意蘊,這也是社區舉辦傳統文化體驗活動的主旨。(邢臺日報社全媒體記者張嬋娟 通訊員張麗果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