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瓜果飄香惹人饞,信都區會寧鎮大夫莊村一片豐收景象,近600畝皇冠梨長勢喜人、掛滿枝頭。
梨樹上結出“金疙瘩”
9月3日清晨,該村果農李合林美滋滋地來到自家梨園。一個個飽滿多汁的“金疙瘩”被摘下入筐,約一個小時后,他騎上裝滿皇冠梨的三輪車到不遠處的市場售賣。上午一趟、下午一趟,一天下來八九百元就記入了自己的小賬本里。
“果園里種的是村里統一引進的優質皇冠梨,顏色正、甜度高、果肉多,口感細膩,帶到市場上都搶著買。”李合林最享受的時刻,莫過于賣完梨后算收入了,真是越算越開心。他樂呵呵地說,皇冠梨的采摘期從7月下旬持續到9月,每公斤能賣4—6元,保守算畝產2500公斤,每畝收入10000元不成問題。
近年來,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環境改善的目標,該村在會寧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以生態林業產業發展為核心,積極引導群眾調優種植結構,大力發展近郊生態特色林果業。2013年,李合林帶頭響應號召,將過去種植玉米、小麥等傳統作物的3畝耕地改種成200余棵梨樹,經過幾年精心管理,他種的皇冠梨從掛果到豐收,效益一年比一年好,不少消費者慕名前來購買。他說:“一直都很搶手,從來不愁銷路,沒想到讓土坷垃里長出‘金疙瘩’的夢想真能成現實。”
“土飯碗”巧變“金飯碗”
該村黨支部書記李東元介紹,皇冠梨是村里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發展的特色林果之一。該村因地制宜利用氣候、土壤等優勢,持續推動農業種植結構調整,2000余畝耕地實現作物“大換血”,高標準、高質量發展鮮桃種植500余畝,核桃種植700余畝,蘋果、櫻桃、山楂等特色果品種植400余畝,全村家家戶戶有果園,人均擁有果樹100余棵。
以前,李振群是村里出了名的“懶人”,自從種上梨樹后,他就像換了個人,下地干活兒勤了,技術鉆研多了,樹枝修剪、病蟲害防治、疏果套袋……樣樣精通,
俺們村的故事
逐漸成了村里小有名氣的梨樹管理“土專家”。“以往種莊稼管與不管沒啥兩樣,總看不到‘來錢’,就開始‘散養式’管理了。現在每棵樹都是‘搖錢樹’,管得好就能賣上好價錢,腰包一天天鼓了起來,也不覺著累,心里比蜜還甜。”李振群說。
看著村民種果樹、學技術的積極性不斷高漲,會寧鎮政府主動邀請區農林專家到田間地頭講授果樹管理技術,同時謀劃在村里開辦梨樹科學管理培訓班,培養學技術、懂管理的職業農民,為
果樹插上科學管理的翅膀,讓更多果樹開出“致富花”、結滿“小康果”。
“不愁銷路,不愁技術,鄉親們高興著嘞。”李東元自豪地說,村里越來越多群眾由早先的“不愿、不敢、不會種”變成現在的“主動、放心、善于種”,“土飯碗”巧變“金飯碗”,就連周邊村的農戶也開始了特色果品種植。(邢臺日報社全媒體記者劉曉英 通訊員王靜 王聚芬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