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城晚報訊 對有些人而言,能靜下心來仔細讀上一遍《紅樓夢》都是難事,而64歲的退休教師杜君英,從頭至尾將名著細細謄抄下來,字體始終如一。9月19日,記者見到了這位溫文爾雅的老師。
388天,一尺多高的手抄稿
杜老師中等身材,戴一副眼鏡,簡單的白色上衣襯托著其慈祥的笑容,言談中時時透著一種睿智。
一尺多高的《紅樓夢》手抄本,分裝在12個檔案袋中,讓人嘆為觀止,油然生出一種珍貴感。每個檔案袋的封面上細細寫著其中所裝十回的目錄。打開檔案袋,每袋里面有五冊。每一冊,不僅裝訂得整整齊齊,上面的行楷俊秀流暢,不疾不徐,始終如一。
抄寫《紅樓夢》,整整用時388天。有朋友說杜老師,“抄這個做什么?”“費些傻力氣”,而他卻以此為樂,樂此不疲。緣何花功夫去抄寫《紅樓夢》,杜老師笑著說,也算了了自己的一個遺憾。“作為一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又從事中小學語文教育40余年,居然沒有很好地研讀過《紅樓夢》,這是一個遺憾。”抄寫《紅樓夢》,于他而言,就像還債,更是一種彌補。
對《紅樓夢》的感情,還得從杜老師小時候說起,在威縣老家,他曾看到幾個人圍在一起看一本書,當他好奇地想一探究竟時,卻被人推到一邊說:“這得高中畢業才能看懂。”這句話讓杜老師記了一輩子,也對《紅樓夢》有了不一樣的感情。現在,他不但看懂了,而且還可以以“杜老師讀紅樓”為題目進行講座。
心里只裝得下一件事兒
偶然的機會,在網絡上參加抄寫《紅樓夢》活動,讓杜老師萌生了抄全書的念頭,念頭萌生瞬間,這件事兒也就成了他心里的頭等大事兒。
“我這心里只能裝一件事兒。”杜老師笑著說,從2016年10月31日開始,只要有時間,他就會坐到桌旁抄寫《紅樓夢》。
“我也不急著抄完,一邊抄一邊品讀,抄完后還會看看自己的字體,細細咀嚼內容。”他說,這成了他的精神娛樂,就連回老家的時候,也會在包里放一疊稿紙,抽空抄上一會兒。
“他是一個腦子里只能裝一件事兒的人。”妻子也說,一輩子教語文,退休了還是幫學生補習語文、為在校老師培訓語文教學,平時除了和朋友喝個小酒,就是看書、寫字、寫文章。
杜老師有自己的公眾號“杜老師語文課堂”,他微信朋友圈里,全部都是與大語文相關的文章,記錄著他做語文老師的點滴,為大家普及語文相關知識,而且均是個人原創。
抄書是另一種閱讀
“抄書是另一種閱讀,抄寫的過程中,我對它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體會。”杜老師說,用漢字將它慢慢地抄寫下來,不僅是對名著的深層解讀,其中還有對漢字的一種敬畏。
杜老師他不僅抄完了《紅樓夢》,還寫了《我與<紅樓夢>的半世情緣》及百余篇《杜老師讀紅樓》。“讀后感才寫到三十多回,會一直寫下去,寫兩百篇沒有問題。”杜老師說,《紅樓夢》這本書值得細細品讀。
在杜老師家中,記者還見到了《水滸傳》全書手抄本。“2019年9月23日開始,到2020年9月1日18點23分,歷時344天。”杜老師笑著說,疫情期間他過得很充實。
“我要把它留給子孫后代。”杜老師說,之前有人想要收購《紅樓夢》手抄本,他拒絕了。
“在時下許多事情都講‘快’和‘高效’的時候,有條件慢下來抄寫。在抄寫的過程中,慢慢咀嚼、消化、吸收,于是,關于紅樓、水滸等等,便了然于心矣。”在讀杜老師的文章里,能夠看到他靜心凝神抄寫的樣子。
杜老師的抄寫,不僅僅是對名著的細讀,更讓更多的學生、讀書人看到:原來,讀書還可以這樣。
(邢臺日報社全媒體記者郭紅玉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