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日報訊(記者宋國強 通訊員馬蕾)“修改姓氏,孩子大了,得孩子自愿才好。”“老人的耕地,作晚輩的不能強占使用。”
兒媳改嫁帶走孫子為孫子改姓,8旬老翁多年要求孫子“認祖歸宗”不成起訴兒媳索要耕地……近日,一起持續十多年,財產權益與親情法理深度糾結的民事糾紛,經隆堯法院大張莊法庭通過多方聯動訴前調解的方式,一周內妥善解決。
“以前為什么遲遲解決不了?不是法理不清楚,而是糾紛產生的源頭癥結沒理清,沒能對癥施治。”隆堯法院院長馬軍峰說,“像‘認祖歸宗’這樣的心病,僅靠法理難以根治;單親之難之怨,也難通過法理完全撫平。民間調解力量適當介入,往往在疏通情理、化憤止怨上起到別開隙徑的功效。”
今年以來,隆堯法院以搭建的非訴調解特色平臺為載體,以“調解+指導”聯動機制為紐帶,以非訴調解隊伍為主力,著力推進立體訴源治理體系建設,打造一站式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努力將矛盾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訴前,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
推進訴源治理體系建設,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是基礎。隆堯法院與全縣12個鄉鎮人民調解委員會及縣調解中心建立了對接機制,搭建了訴前對接系統及云調解平臺,暢通了訴前案件分流、化解渠道。同時,基層法庭干警與各鄉鎮人民調解員、特邀調解員、村民調員、人民陪審員、鄉賢建立業務聯系,共同參與訴前化解民商事糾紛。
由于對之前所簽訂的集體土地承包經營合同存在爭執,南丈村村委會與村民劉某某、李某某產生了矛盾。隆堯法院黨組成員常國華與行政爭議化解中心工作人員一起,下基層看現場、進農戶,在鄉鎮工作人員的協助下,進行了多次調解工作,最終促使雙方達成共識,同意修改合同。問題的圓滿解決,既規范了農村集體經濟的運行,又保障了承包戶的合法權益,實現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會效果的高度統一。
將矛盾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訴前,提升調解員的能力水平是關鍵。隆堯法院黨組專題研討制定了調解培訓計劃,院長和基層法庭庭長帶頭開展專題講座。一年來,12個基層法庭抽調20余名干警以調解知識、技能為重點,陸續開展12場普法宣傳活動;今年4月和6月,舉辦了兩場覆蓋縣鄉村三級,每次受眾人數達千余人的多元化解培訓會,切實提升了基層調解員的能力和水平。
近日,東良法庭接到一起矛盾激烈的民間借貸糾紛案。工作人員與調解員韓志坤、張桂英通力協作,經過數天的努力,成功實現訴前調解。達成還款協議后,當事人當場給付了借款。
信息化是實現矛盾化解便捷化的重要手段。疫情防控期間,隆堯法院各審判庭和四個中心法庭加大信息化投入和建設力度,均建成了網上調解平臺。全縣276個行政村均能實時與該院調解平臺進行鏈接,接受在線指導和在線調解。
疫情期間,隆堯法院黨組成員田志群通過互聯網開庭,審理了一起原告李某華訴被告李某輝合同糾紛案。開庭當天,被告李某輝身在新疆,正在運輸貨物的途中。為及時參與庭審,他將車輛停在路邊,用手機參加了互聯網庭審。經當庭調解,原被告達成調解協議,順利結案。截至目前,隆堯法院在線開庭、調解民商事糾紛500多件,訴前在線指導調解182件。
隆堯法院立體訴源治理體系建設,有力激發了基層調解活力,提升了訴前化解質效,實現了受案數量的大幅下降。截至目前,隆堯法院訴前分流案件1562件,成功化解800余件,民商事訴訟案件收案率下降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