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低低的粉墻,蒼苔密布,幾桿瘦竹獨立。
陽光散射,灑落一地綠色的汁液,橫疏的竹影印在院墻上,或濃或淡,層疊婆娑,潑墨出一幅寫意的丹青。
風來了,輕輕穿墻而來,在竹葉間流動,像拜訪多年的友人,竹竿與竹葉共舞,颯颯、颯颯、颯颯,隱約一陣細碎的喧響。
流入竹叢的風,初夏最宜。彼時,天地間翠意流淌,風有顏色,腳步淺且輕,可拂來滿眼的清寂和超逸。
風悠然而入,竹影便在風里輕搖。那些風聲,你聽與不聽,全在于心。
若是暮春,雨落下來,花瓣落下來,唐詩宋詞也會落下來。
薔薇木籬,青草小徑,雨后溢翠流碧的竹葉間,間或傳來一兩聲婉轉(zhuǎn)的鳥鳴,和著鵝黃嫩筍拔節(jié)的清脆,落在時光的縫隙里,如一闕竹詞清韻,多了清遠的意境。
竹是生命的菩提。人立在竹下,不雨,且聽雨穿林打葉,心里、眼里都是綠意,像一桿竹,于久遠的時光中靜寂、虛空,與天、與地,同聲同氣,長青不敗,你便修煉了一顆禪心。
草木自有恩典,與一叢竹對視良久,紛繁的瑣事皆遁去,人亦有了草木的性情。人生最好的修行,是一蓑煙雨任平生,是寸心不驚,恬淡度光陰。
待到紅日西斜,朗月之下的竹影,更叫人心旌搖曳。
宋朝的某一個夜晚,貶官至黃州的蘇軾,見窗外有月,便欣然起行,與張懷民在承天寺“步于中庭”。澄澈的月光如“積水空明”,空明得使人產(chǎn)生一種錯覺,“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竹柏搖曳疏淡的倒影,像極了水中的藻荇交錯橫斜。
彼時,月在天上,月也在水中;在月中的,有竹柏的倒影,也有賞竹人蘇軾的身影。
那個月夜,蘇軾心中種種滋味,幽微難言,只得自嘲為“閑人”。一生坎坷,幸有竹為伴,蘇軾賞竹,賞出了一份通透,也賞出了一份豁達。月下竹影,只婉約一桿,便是他的境界了。
王維愛竹,愛到骨子里,《竹里館》便是最好的證明。
四旁寂寂,唯聞溪水潺潺汩汩,如樂作響。一輪月懸在天邊,如洗的月光穿過竹葉,密密匝匝的竹影,斑駁滿地。
沐浴更衣,焚香凈手,他跪坐在竹影里撫琴,一襲素衣,比月光還要潔凈。
清音裊裊,復長嘯。王維撫琴,把自己也撫進了琴音、月色里,有風的長吟,竹的空靈。士人愛隱,大隱于市,小隱于野。終南山邊,月下竹林,比野還靜,王維的隱,是真的隱,塵慮皆空,澹泊寧靜……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若庭中有三兩桿瘦竹,尋常日子也棲居著詩意。
午后,偷得閑暇半日,泡一盞茶,執(zhí)一卷書,人與竹對坐,一襲青翠映于杯中,帶著倦意,似看未看,似醒非醒,時光慢下來,人就坐在了自己的歡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