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腳下,冀南腹地,千年古縣內丘縣,從悠遠的農耕文明里走來,除了留下眾多的歷史文化遺存之外,也傳承了許多古老又鮮活的民俗文化活動。其中,尤以七夕節獨具特色。
猶記兒時三伏天,最期盼的就是夕陽西下,紅霞漸褪,暮色四合之時。吃完飯,我和姐姐就抱了被子、枕頭,攀著“咯吱咯吱”作響的木梯,上到房頂。把被子鋪在尚有余溫的屋頂上,躺下來休閑納涼。夜是靜的,連棲息于樹上的老母雞,也不再發出任何聲響。黑魆魆的夜空,像一口倒扣下來的巨鐘,綴著盞盞數也數不清的晶亮閃爍的星星,藏滿了秘密。姐姐指著它們,看,北方勺形長把兒的,是北斗七星;看這里,中間是銀河,一邊亮的是織女星,另一頭中間一顆較大,兩邊各有一顆小星星的,那是牛郎擔著一對兒女,叫牽牛星……也就在那時,我初次聽到了關于牛郎織女的凄美愛情神話,開始盼著七夕節的到來。
七夕近了,奶奶疊起了“元寶”,折起了“燒紙”。奶奶說準備好這些“燒料”,到七月初七這一天,要趕廟會,到東關玉皇廟里去祭拜牛郎織女鵲橋相會,保佑一家安康幸福。奶奶比姐姐知道的更詳細,她說一開始啊,牛郎住在內丘東關,那相依為命的老牛是被貶下凡的金牛星,牛郎是披著死了的老牛的牛皮,擔著一雙兒女飛上天的。還說狠心的王母娘娘拔下銀簪,劃出一道滔滔的天河,硬生生分開了這對恩愛夫妻。是菩薩慈悲,向玉皇大帝求了情,玉皇才恩準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讓牛郎織女在喜鵲搭起的鵲橋上相會。
奶奶說內丘有許多地方都和牛郎織女的故事有關呢,狠毒的嫂子分給牛郎一頭老牛后,就把他趕出了家門。為了生計,牛郎就帶老牛去往一座山,那山就是現在南賽鄉的“牛王寨”。織女洗澡,牛郎抱走衣服,兩人相會的河,是縣城西邊的相河。牛郎織女成親,織女上轎的地方,是現在的交臺(轎抬)村。二郎神率天兵天將捉拿織女回天宮,織女抱著一雙兒女哭著不肯走,那個地方叫“抱子哭”,就是現在的報子口村。二人鵲橋相會的地方,在鵲山。內丘人可稀罕牛郎織女天仙配了,玉皇大帝終究也還算不賴,最終讓他倆每年能見上一次面。為了頌揚牛郎織女的忠貞,也為了感恩玉帝網開一面,早在明朝,內丘人就在牛郎的家鄉東關,興建了玉皇廟,每年七月七在那里祭拜祈福。
這一天終于盼到了,奶奶早早把燒料和供品拾掇進了籃子里。小腳的奶奶一手提著籃子,一手拉著我,朝東關走去。路上的人可真不少,這一天也是內丘縣城一年里八大的廟會之一,不斷有人和奶奶打招呼。到了廟里,人更多了。人潮擁擠,煙霧繚繞,喧囂熱鬧。有些婦女三五成群地圍成一圈,手里拿著扇鼓,搖起來“唰啦唰啦”作響,一人說唱多人和,轉著圈跑起了功,唱得慢條斯理,合轍押韻,質樸動人。奶奶緊攥著我的小手,生怕我擠丟了。“看看,看看,非要纏著我來,這是你來的地方嗎?把你這小祖宗丟了可咋辦,下次可不能再帶你來了!”為了保護好我這個小祖宗小累贅,奶奶匆匆祭拜了主要神靈,磕了頭,就拉著我回家了。
毒毒的日頭曬著,娘早已做好了皮薄餡多、晶瑩剔透的南瓜絲菜卷,搗好蒜,調好料汁兒,等著我們回來,好一家人齊齊整整吃飯呢。娘一年到頭不得閑,除了下地干活,還要負責一家老小的吃穿用度,平時,哪有什么閑情逸致變花樣給我們做飯。像夏天里,就是和了面,揉搓成條,剁成段兒,蒸一鍋饅頭。蒸鍋里順帶熬點綠豆湯,一頓飯就打發了。今天不同,家鄉的習俗,七月七這一天,是要吃南瓜絲菜卷的。出門的時候,娘已經在刮南瓜皮了,這可是一種頗費時間的美食,節日吃它,是有美好訴求的。面皮色白,南瓜絲金黃,南瓜絲餡兒攤在面皮上,卷成卷兒,叫作金銀卷。寓意一陰一陽,天地和諧,一家人和和睦睦永不分離。
傍晚,風云突變,刮了一陣風,天空瞬間變暗,下了幾滴雨。娘說每年七月七,或大或小,都會下場雨,這是牛郎織女久別重逢時,喜極而泣灑下的眼淚。娘說天黑無人的時候,鉆進葡萄架下,側耳細聽,還有可能聽到牛郎織女的竊竊私語。吃完晚飯,娘給我和倆妹妹,一人發了一套針線,各七根針七條彩線,讓我們到院子里,對著月亮,把線從針眼兒里穿過。這是七夕的乞巧活動,誰最快穿完,誰就是像織女一樣的巧姑娘。可是,還有比穿針引線更有趣的事情呀,一會兒,我和妹妹就沒了耐心,扔下針線,攆在哥哥后面,看他摸知了猴,逮簸箕蟲去了。
轉眼人已到中年。對人文歷史,尤其是對內丘民俗感興趣的我,對七夕節以及此節日期間內丘的民俗活動,有了更深的了解。
七夕節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漢,鼎盛于宋代,傳承至今。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以女性為主題的綜合性節日。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于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詩經·小雅·大東》里詩云:“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睕彼牽牛,不以服箱。”此時,牛郎織女還只是沒有交集的天上星宿。到了漢朝古詩十九首里的《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牽牛、織女已是一對相互傾慕,卻苦于天河相隔,不得相見的戀人。此后,經過歷代文人的加工,這段本屬于天上的傳說愈加豐滿生動,最后,完美地整合成一段人世間的愛情悲劇,也就是今人所熟知的牛郎織女的傳說。
我想,牛郎織女的傳說之所以在中華大地上廣為流傳,是因為它把古老的農耕文明里,男耕女織這種理想的愛情與婚姻的形式,演繹得美輪美奐,感天動地,成為溫暖和滋養中華民族愛情情懷的厚重養分。它扎根于華夏大地的角角落落,以至于很多地方都以牛郎織女的發生地為傲,真真假假,難以分辨。
筆者近幾年七夕節,接連走訪了內丘祭祀牛郎織女的許多廟宇。它們以縣城東關的玉皇廟為主廟,還有王母娘娘、無生母、三皇姑、后土奶奶等女神廟,形成占地三十余畝的民間諸神廟群。七月初七是祭祀的正期,可一進七月,祭祀的準備活動就悄然開始了。祭祀的最大特征是祭品——天棚地棚的與眾不同。
天棚地棚為兩張約4米見方的黃底兒大紙,上面粘貼著純手工剪出的特殊圖案的剪紙。雖為剪紙藝術,但它所涵蓋的文化又遠非單純的審美創造。天棚為陽,剪的是天門、銀河、鵲橋、牛郎織女等山川日月人間,講述的是牛郎織女天上人間全部的愛情與婚姻故事。地棚為陰,剪的是蓮花、金魚等水中吉祥圖案,代表人們的期望,連年有余、金銀滿船等。天棚地棚是神圣的供品,需由專門祭祀傳人剪制,剪制者一般為玉皇廟的“廟首”之一,是信徒們公認的心靈手巧之人。制作前,要沐浴更衣,并焚香禱告。剪出圖案后,其他信徒配合粘貼。天地棚整幅沒有半個文字,不用筆墨勾畫,完全由剪刀剪紙粘貼完成。不著一字,境界全出。
從七月初一開始,周圍各縣市,甚至于山西、陜西等省份的無數香客從四面八方涌入內丘縣城,云集在東關玉皇廟。香客們將天棚、地棚展開在玉皇殿前搭起的棚子里,焚香朝拜。通過上大供,跑功,拜天地棚,敲打樂器等儀式,祭拜牛郎織女,祈求婚姻美滿,家庭幸福。廟會期間,還會請來戲劇團連唱七天大戲,七月七這天,必唱《天河配》。等到這出戲唱完,上供點香,當場用黃蠟紙剪天梯,將天地棚同其他祭品一起燒化,廟首率眾香客跪拜,整個祭祀儀式才宣告結束。
除了東關玉皇廟隆重的祭祀儀式之外,王交臺牛王廟的祭祀儀式也非常隆重。不過,牛王廟祭祀的不是牛郎織女,而是牛郎那頭會吐人言,又忠誠守護的老牛。
古縣內丘,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不僅僅以傳說的形式存在,更與眾不同的是,它擁有一套傳承彌久、別具特色且自成體系的祭祀儀式。這或許是淳樸善良的內丘人格外珍視真摯的愛情、忠貞婚姻的緣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