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的黃河故道,玉米棒大、紅薯香甜。10月12日,延津縣胙城鄉星艷農業種植合作社熱鬧非凡,由該縣扶貧辦、胙城鄉政府和縣農業農村局聯合舉辦的首屆紅薯文化節拉開帷幕。
活動中,延津縣委常委、副書記董征元在致辭時介紹,根據胙城鄉脫毒紅薯發展實際情況,順應種紅薯大戶需求,圍繞“突出特色產業,打好鄉村振興基礎”的中心任務,延津縣舉辦了首屆紅薯文化節。
胙城鄉縣委常委,沙質土地種出的紅薯香甜可口,鄉親們有種紅薯的傳統習慣。可怎樣讓紅薯帶來紅紅火火的生活?近年來,胙城鄉把脫毒紅薯作為農民增收致富的特色產業,先后組織建立農幫農副產品深加工專業種植合作社、連芬紅薯種植合作社等脫毒紅薯專業種植合作社,結合古城墻、城隍廟等歷史文化建筑,注冊“胙城府”品牌。采取“合作社+農戶”的紅薯模式種植,農戶自主選擇品種,合作社統一提供紅薯苗、管理技術,統一回購紅薯包裝外銷,推廣紅薯種植。
“都來嘗嘗咱的小香薯。身價是普通紅薯的3倍。”農幫農合作社負責人楊海軍掀開鍋蓋,熱氣騰騰的小香薯袖珍可愛,薄薄的皮一撕就掉,口感香甜軟糯。楊海軍的合作社種有1850畝小香薯,是國內最大的香薯繁育與儲存基地。他說:“香薯可以賣到6塊錢一公斤,一畝地收入在七八千元,我帶動了鄉里20多戶貧困戶種這個品種。”
胙城鄉王堤村村民文可仁受身邊“紅薯大咖”的影響,與同村5個村民一起種了40畝“西瓜紅”紅薯,今年每畝地收入達到了6000元。“要不是合作社供苗,教俺種,俺哪能第一年就成功?”文可仁舉著一個紅薯說:“俺一會兒要參加紅薯王比賽出出名,吸引更多的鄉親們種紅薯。”
“夠酸又不刺鼻,味道挺特別的。”紅薯展區的紅薯醋十分受歡迎。王堤村賈祥寶介紹,這是周口廠家用胙城鄉紅薯做成的純天然醋,他接下來打算在胙城鄉開一家自己的加工廠。在紅薯王爭霸賽環節,村民高興地稱紅薯(如圖)。文可仁的紅薯以一株5.37公斤的“體重”贏取“紅薯王”稱號,當場被一愛心人士以4000元的價格拍下,拍賣所得用于對胙城鄉貧困戶的幫扶。
胙城鄉黨委書記姜國鋒介紹,該鄉紅薯種植面積達到5000畝,有25個原種繁育大棚,可育優質原種種苗250萬株,有迷你小香薯、貢薯、蜜薯、商薯19等多個品種,現有標準化紅薯儲存窖4座,面積5000平方米,存儲量225萬公斤。希望通過此次活動,連起農民的“錢袋子”與市民的“菜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