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寧曉敏 見習生丨夏路
出品丨鰲頭財經(theSankei)
上市僅一年,“便攜按摩器第一股”倍輕松(688793,SH)業績大“變臉“。
財報顯示,2022年,倍輕松實現營業收入8.96億元,同比下降24.69%;歸母凈利潤為-1.24億元,相較于2021年的盈利0.92億元,同比下降高達235.46%;扣非歸母凈利潤-1.31億元,同比下降270.85%。
倍輕松創始人馬學軍是食品公司銷售人員出身,因注重養生而創辦按摩儀公司,雖以核心技術人員自居,但馬學軍一直以來更加注重營銷,產品“科技含量”一直為外界所詬病。
財報顯示,2018年至2022年,倍輕松的銷售費用屢創新高,分別為1.83億元、2.87億元、3.42億元、4.85億元、4.82億元,5年銷售費用達17.79億元。2022年銷售費用率超過50%。
自上市以來,倍輕松在營銷和研發投入以及線下門店布局上就備受爭議。
二級市場上,倍輕松的股價一度達到近170元,此后一直跌跌不休,截至6月14日收盤,倍輕松報52.24元,較上市之初已經跌超60%。
業績轉虧
線下業務增長乏力
資料顯示,倍輕松是A股便攜按摩器第一股,主要從事智能便攜按摩器的設計、研發、生產、銷售及服務,2016年在新三板掛牌,一年后摘牌,2021年7月15日在科創板上市。
上市后,公司營收、凈利持續增長。2018年至2021年,公司營業收入由5.08億元增長至11.90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32.79%。其中,2021年度營業收入增長率達到43.93%,創近年新高。
此外,倍輕松的綜合毛利率非常高,2018年-2021年,其毛利率分別為58.19%、60.93%、58.36%、56.73%,在硬件行業里也是少有。
2022年由盈轉虧,倍輕松實現營業收入8.96億元,同比下降24.69%;扣非歸母凈利潤-1.31億元,同比下降270.85%。
今年一季度,業績頹勢還在蔓延,營業收入2.28億元,同比下降7.93%,雖然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81.56%。但依舊處于虧損狀態,為-182.35萬元。該公司凈利潤已連續5個季度虧損。
倍輕松認為,線下客流下降導致線下收入減少、地緣危機導致俄羅斯OEM客戶訂單減少,同時銷售費用較為剛性以及毛利率下降系業績下降主因。
截至2022年底,倍輕松線下直營門店數量為163家,線下經銷門店數量為30家。
線下業務持續下跌導致公司的收入下降。招股書顯示,2018年至2020年,該公司線上銷售收入占總營收比重分別為33.7%、40.26%和52.27%;線下銷售收入占總營收比重分別為57.22%、54.03%和42.23%。
門店經營慘淡,業務增長乏力,倍輕松仍加速線下直營門店布局。
倍輕松IPO募投計劃中披露擬用2.79億元建設“營銷網絡建設項目”,即擬在全國各地新設248家直營門店,進一步擴大公司營銷網絡布局。
不過,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該公司線下直營門店數量為163家,較2020年底減少2家。
另外,倍輕松在發布2023年一季報的同時,宣告公司IPO募投項目延期。
天眼查顯示,公司IPO時募集的資金主要運用于營銷網絡建設項目、研發中心升級建設項目、信息化升級建設項目、補充營運資金,原計劃分別投入募資1.51億元、8801.08萬元、4000萬元、8000萬元。截至目前,上述四個募投項目分別投入募資1.04億元、1970.7萬元、722.8萬元、8000萬元。
目前,補充流動資金的募投項目已100%完成,公司準備將三個募投項目中的兩個達成時間大幅往后延,“研發中心升級建設項目”原定下個月達成,現擬延遲到2024年12月達成;“信息化升級建設項目”原定本月達成,現同樣擬延遲到2024年12月達成。規劃的三個募投項目中的兩個計劃達到可使用狀態時間都延遲一年半不止。
重營銷輕研發
直銷模式陷隱憂
倍輕松由馬學軍在2000年創辦,他一直以來注重營銷,并通過KOL直播、明星代言、品牌聯名等創新營銷合作方式提升品牌影響力。
作為科創板公司,其“科技含量”也一直為外界所詬病,另外公司高管頻繁變動,2022年以來多位高管或核心技術人員辭職。
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2年,倍輕松的銷售費用分別為1.83億元、2.87億元、3.42億元、4.85億元、4.82億元,銷售費用率分別為36.01%、41.28%、41.4%、40.75%、53.84%。銷售費用較高的原因在于倍輕松線下渠道銷售以直營門店為主,直營門店租金和人力成本均為剛性成本。
與銷售費用形成對比的是,2018年至2022年,倍輕松的研發費用分別為0.26億元、0.41億元、0.37億元、0.47億元、0.57億元,研發費用率為5.04%、5.86%、4.46%、3.97%、6.40%。
研發投入不高,產品定價卻不便宜。
倍輕松的線下店主要集中在機場、高鐵、大型商場,價格普遍在上千元,主要針對中產消費者。但是,隨著消費者消費觀和健康意識的改變,消費者更青睞于性價比高、功能性多的按摩產品,倍輕松產品陷入有價無市的窘境。
鰲頭財經在幾家商場的倍輕松直營店發現,大多數顧客都是只看看,體驗下,下單的很少。“產品是不錯,但性價比不高,同等價位可以買到更好的品牌。”
此前,“倍輕松產品成本300元售價高達1000元”的話題沖上了熱搜。公告顯示,倍輕松頭部按摩儀產品2018年的單位成本為343.45元/臺,而售價單位為1295.15元/臺,中間毛利900多元。
在銷售模式上,倍輕松一直聚焦于線下直營銷售模式。業內認為,直銷模式是一把雙刃劍,好的地方在于企業可直接面對消費者,利于管控,提高用戶黏性,弊端在于直銷所產生的營銷宣傳費用需要企業自行承擔,增加了經營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