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王杰仁 見習生丨 屠玲
出品丨鰲頭財經(theSankei)
近日,二手交易平臺轉轉因“陰陽檢測報告”引發爭議。
11月28日,抖音博主猴大腕在通過轉轉購機賣機過程中,轉轉銷售手機時出具的質檢報告顯示手機沒有問題,但同一部手機間隔不到半小時再通過轉轉回收時,卻能查出“各種瑕疵”,購入價和回收價的差價比較大。
在猴大腕的視頻中,其先后在4家轉轉門店購買4部手機,而后,又將這4部手機賣給其他轉轉門店。買入4部手機共花費13610元,再次賣出時只得到9567元。
11月29日,針對猴大腕視頻,轉轉官方回應稱,“向打假視頻博主猴大腕道歉,并表示會加強質檢標準的培訓。”
轉轉方表示,經過調查,在回收檢測中,確實存在“屏幕輕微劃痕”和“攝像頭拍照有斑”的情況,并導致了回收價格的降低。在“攝像頭拍照有斑”上,轉轉存在操作失誤,而“屏幕輕微劃痕”的判定是由于不同店員對成色判定有主觀差異。
然而,網友對于轉轉的做法卻并不買賬,“將失誤歸結于店員的原因明顯有推脫責任的嫌疑”“之前權益受損的消費者如何彌補?”“既然有主觀差異為何消費者轉賣均是虧錢而不是價格變高?”
天眼查顯示,轉轉主體公司為北京轉轉精神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于2017年,企業注冊資本1349.5276萬人民幣,2021年完成了D輪融資,交易金額1億美元。數據顯示,轉轉已開設超過150家線下的二手手機店。
事實上,轉轉一直標榜有著強大的官方質檢驗機體系。鰲頭財經查詢資料發現,轉轉曾對外表示有包括1000余人的驗機師團隊,及自主定制的驗機標準。整個質檢過程包括367道工序,以及功能、成色、有沒有進水等75大項。
然而,對于二手物品這一非標品而言,轉賣平臺能否自身制定標準?其制定的標準在實際操作中著重于保護消費者利益還是保護平臺利益?經歷此事后,轉轉制定的驗機標準是否還具有公信力?這些都是轉轉需要解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