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王杰仁 見習生丨屠玲
出品丨鰲頭財經(theSankei)
在3月28日舉行的小米汽車上市發布會上,雷軍用了兩個小時的時間把小米SU7介紹了一遍。小米SU7并沒有特別讓人眼前一亮的原創突破性技術,可以說是一款幾乎靠供應商"七拼八湊"的車型,而雷軍對小米汽車周邊用品的推銷,讓人昏昏欲睡,有網友調侃:“這是在車上開了一個小米汽配城。”
在雷軍公布21.59萬元起的售價并開啟預定后,小米SU7取得了一波強勢收割。據小米官方消息,小米SU7開啟大定,4分鐘訂單突破1萬輛,7分鐘訂單突破2萬輛,27分鐘訂單突破5萬輛。
小米SU7一炮而紅,不禁讓人好奇背后的原因。
充分發揮“模仿創新”的優勢?
任何科技企業都重視創新,小米也不例外。每一家企業都有自己獨特的創新模式,特斯拉在前瞻性、突破性創新技術上收獲了豐厚的風險收益,蔚來在換電站這樣的模式創新上收獲更多,而小米汽車,最擅長的可能是模仿創新。
模仿創新的好處多多,在技術方面:可向技術先驅學習,有效規避初期研發的風險,進行具有高度集中性、方向性和針對性的研究和開發,成功率較高。在投入與風險方面,模仿創新不需要從基礎開始進行全新的創新,可以節省大量的研發成本和時間,降低創新風險。
注意,模仿創新可不是山寨,小米SU7在所有方面,把模仿創新的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
看顏值,小米SU7確實好看,但有消費者認為,這造型酷似保時捷Taycan,但又不是照搬照抄。
看性能,小米SU7在開發之初就是與特斯拉Model3對標。所有的競爭參數都參照Model3,但每一項都要比Model3強一點兒。兩項核心性能,百公里電耗和智能駕駛領域,小米SU7確實做不到,但可以用價格上的優勢彌補。
每一項都要好那么一點點
雷軍對中國消費者的心理把握很準,新發布的小米SU7緊扣細節,讓消費者覺得,SU7的各項指標都是“杠杠”的。
舉一個例子,雷軍在發布會上詳細講解了天幕玻璃和前擋玻璃的防曬問題。他用SU7和Model3做對比。一個小時曝曬下,SU7的溫度比Model3低了12℃。特斯拉的玻璃已經做到99%紫外線隔絕,但是對紅外線可能沒有做針對性優化。小米做了鍍銀工藝,前擋甚至做了3層鍍銀,成為行業唯一。
沒有哪個消費者不喜歡白送的東西,所以雷軍把能送的都送出去。比如,4月30日前的大定用戶,Pro車型免費送價值2.2萬元的冰箱、豪華音箱、真皮座椅、電動尾翼配置,以及智駕Max價值2.6萬元終身免費使用。
雷軍個人的IP號召力
作為一款主打電動化、智能化的汽車,小米SU7雖然沒多少突破性技術,但多少還是有自己的產品優勢。
小米SU7采取的是以大打小的策略,在空間和配置上,比特斯拉Model3等競品更大、更豐富,而在售價上又足夠便宜,形成了較為明顯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從生態上來講,小米的人、車、家全生態鏈接確實帶來了便利。比如,小米SU7實現了車家互聯,用戶在家備車時,說一句話,可以打開車內空調,可以給座椅加熱。還能實現車內控家,在車內,隨時調用家中攝像頭,一鍵門鈴對講。全自動化特性能設置地理圍欄,SU7進小區自動激活回家模式。使用“小愛同學”可以語音深度控車,模糊指令也能識別,車內五音區語音交互,各方位都能精準響應,AI大模型賦能下,用戶可以“走哪兒問哪兒”。
但這些因素不是決定性的,雷軍個人巨大的IP號召力引發的情緒價值是無價之寶。過去,汽車產品的情緒化價值,主要來自產品本身的設計以及性能表現,比如高顏值的外觀設計會讓“外貌協會”為之癡迷,出眾的加速過彎能力,讓發燒友為之癲狂,現在,車企大佬個人IP能賦予產品更多情緒和情感價值。
不管如何,小米SU7上市這第一槍是打好了,3年來“戰戰兢兢”的雷軍可以暫時放松一下,而后續的挑戰會接連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