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王杰仁
實習生丨陳飛
出品丨鰲頭財經
電動自行車行業的兩大新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今年前三季度,九號公司賺近10億元,而小牛電動(NIU.O)虧損過億。
前9個月,九號公司兩輪電動車(以下簡稱“九號電動車”)銷量為213.47萬臺,同比增長86.08%。小牛電動銷量為69.77萬輛,不到九號電動車銷量的三分之一。
銷量曾經碾壓九號電動的小牛電動,已被甩開幾條街。
2022年以來,小牛電動持續虧損。降價換量,前三季度,公司每賣一輛虧約173元。
小牛電動標榜傳播科技,但在今年前9個月,研發投入不到億元。
近兩個月,小牛電動股價下跌了近50%,市值僅剩1.37億美元。
頭頂“兩輪特斯拉”“電動車界愛馬仕”光環的小牛電動,牛氣不再。
01
以價換量仍遭九號碾壓
曾經領先的小牛電動,已被九號電動遠遠地拋在身后。
今年第三季度,小牛電動銷量為31.24萬輛,同比增長17.48%。其中,國內市場、國際市場銷量分別為25.91萬輛、5.33萬輛,同比增長12.43%、50.31%。
與自身相比,小牛電動銷量表現較為出色。但與九號電動相比,就差遠了。第三季度,九號電動銷量為93.76萬輛,同比增長53.70%。
今年一、二季度,小牛電動的銷量分別為12.91萬輛、25.62萬輛,同比增長36.8%、20.8%。其中,國內市場銷量分別為11.01萬輛、20.76萬輛,同比增長35.1%、16.2%;國際市場銷量分別為1.90萬輛、4.86萬輛,同比增長47.6%、45.4%。
今年前三季度,小牛電動銷量合計為69.77萬輛,同比增長21.91%。
同期,九號電動的銷量為213.47萬輛,同比增長86.08%。小牛電動的銷量不及九號電動的三分之一,已經遠遠落后九號電動。
要知道,三年前,小牛電動的銷量還是遙遙領先于九號電動的。
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九號電動銷量約42萬輛,小牛電動的銷量為103.79萬輛,是九號電動的2倍多。一年后的2022年,九號電動銷量接近翻倍,達到82.62輛,而小牛電動則下降至83.16萬輛,但仍然領先。
2023年,九號電動實現了完美超越,銷量達到147.15萬輛,小牛電動的銷量繼續萎縮,只有70.98萬輛。九號電動的銷量是小牛電動的2倍有余。
今年前三季度的數據顯示,小牛電動的銷量與九號電動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小牛電動采取了以價換量的銷售策略。今年第二季度,公司每輛電動車的收入為3503元,較去年同期的3577元下降74元。第三季度,小牛電動在中國市場每輛電動車的收入為3078元,同比下降7元;國際市場每輛電動車收入2444元,較去年同期的3430元下降986元,降幅達28.75%,實實在在“低價搶市場”。
曾經的領先者小牛電動為何成了落后者?
有分析人士認為,小牛電動在三個方面出現了失誤,導致錯失發展良機。第一,2022年,行業競爭關鍵期,小牛電動卻忙著做自游家NV新能源汽車,導致電動自行車業務開倒車;第二,過分追逐高端,對主流市場開拓乏力;第三,激進的提價策略,2022年初,小牛電動全系鋰電產品調價,單車漲幅200元-1000元,以致丟失了部分客戶。
02
連續虧損市值僅1.39億美元
以價換量的小牛電動,雖然銷量增長了,但陷入了虧損困境。
以價換量的銷售策略之下,小牛電動的綜合毛利率明顯下降。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綜合毛利率為20.82%,2023年前三季度為22.08%。今年前三季度,綜合毛利率為16.07%,同比下降6.01個百分點,這是小牛電動自2019年同期以來,首次低于20%。
小牛電動的銷售費用明顯增長。今年前三季度,公司銷售費用為3.53億元,同比增加0.48億元,增幅約為15.74%。
毛利率下降、費用增長,小牛陷入了虧損。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業收入24.69億元,同比增長13.62%,但凈利潤為虧損1.21億元。其中,一、二、三季度,虧損額分別為6103.48萬元、2390.23萬元、4094.65萬元。
如果以銷量來測算,今年一、二、三季度,公司每一輛車就虧損約473元、93元、131元。整體而言,前三季度,公司每賣一輛車即虧損約173元。
2018年10月25日,小牛電動正式登陸美國納斯達克。當年,營業收入14.78億元,凈虧損3.49億元。2019年、2020年營業收入分別為20.76億元、24.44億元,同比增長40.50%、17.73%;凈利潤分別為1.90億元、1.63億元,雖然扭虧為盈,但出現了波動。
2021年是小牛電動的高光時刻。不僅銷量首次突破百萬輛,且業績創了新高。當年的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為37.05億元、2.26億元,同比增長51.56%、33.90%。
從2022年開始,小牛電動盈轉虧。2022年、2023年營業收入分別為31.69億元、26.52億元,同比下降14.47%、16.31%;凈利潤分別為-0.49億元、-2.72億元,同比下降121.90%、449.58%,連續2年虧損。
加上今年前三季度,不到3年,小牛電動合計虧損4.42億元。
以價換量,小牛電動雖然實現了銷量增長,但犧牲了利潤,而且,今年再沖百萬輛目標仍然存在挑戰。
二級市場上,小牛電動表現也欠佳。10月7日,公司股價高點為3.5美元/股,12月23日,股價約為1.76美元/股,區間跌幅接近50%,總市值僅1.37億美元。
2021年2月16日,小牛電動的股價曾達到53.38美元/股,市值41億美元。如今,市值蒸發了約96%。
03
聲稱傳播科技研發費縮水
小牛電動自誕生之日起就收獲了無數關注。胡依林、李一男聯合創業,讓市場充滿期待。
1970年出生的李一男是受到華為任正非、百度李彥宏賞識的“天才少年”。他曾就讀于華中科技大學少年班,27歲成為華為最年輕的常務副總裁,被認為是任正非的“接班人”。30歲時,他離開華為、創辦港灣網絡,后被華為收購。隨后,李一男又出任百度CTO、中國移動旗下12580的CEO。
胡依林的人生也富有傳奇。1984年,胡依林出生于安徽農村,17歲時初中輟學,在網吧兼職并自學Frontpage、Photoshop以及黑客技術,24歲入職微軟,隨后輾轉青蛙設計、UTLAB等公司。
2014年4月,胡依林帶著項目計劃書尋找投資時與李一男相識,二人一拍即合,創辦小牛電動,成功顛覆了傳統兩輪電動車市場。
技術出身的創始人,使得小牛電動早期就被注入了科技基因,智能化優勢讓小牛電動成為行業的一匹黑馬。2018年,成立僅4年的小牛電動就完成了赴美上市。
鋰電化、智能化、年輕化,走高端路線,小牛電動一度被稱為“兩輪特斯拉”“電動車界愛馬仕”。
“智能”標簽加身,聲稱傳播科技,技術創新應該是重中之重,但小牛電動的研發投入卻在縮水。
2018年,小牛電動的研發投入達到0.92億元,占營業收入的6.21%。2020年至2022年,研發投入分別為1.05億元、1.35億元、1.76億元,占研發投入的4.31%、3.65%、5.57%。2023年,公司研發投入為1.51億元,2020年以來開始壓減。
同行業公司中,2023年,九號公司研發投入6.16億元 ,雅迪控股為13.15億元。
今年前三季度,小牛電動的研發投入為9148.87萬元,占營業收入的3.71%。九號公司的研發投入為5.48億元。2022年、2023年的前三季度,公司研發投入分別為1.36億元、1.15億元。由此可見,公司研發投入已經兩連降。
小牛電動的產品也有瑕疵。黑貓投訴平臺上,針對小牛電動的投訴達3144條,投訴的核心內容是產品質量及售后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創始人李一男、胡依林均已退出小牛電動董事會、管理層。
銷量掉隊、連續虧損,小牛電動該如何走出困境?回歸主業,聚焦產品質量,強化技術創新,提升客戶體驗,讓消費者感受到小牛電動“真的有點牛氣”,或許,這是小牛電動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