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邯鄲市空竹協會走進經開區世紀路小學,開展“非遺空竹進校園”主題活動。此次活動以傳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空竹技藝為核心,通過展演、教學和互動體驗,將傳統體育與現代教育深度融合,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空竹,又稱“扯鈴”“風葫蘆”“響簧”,是中國傳統民間技藝與體育活動的代表之一,擁有兩千余年的歷史,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民俗記憶。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空竹不僅是一種娛樂工具,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空竹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陀螺玩具。據考證,其前身為“地鈴”(即地上旋轉的陀螺),后逐漸演變為以繩線抖動、空中旋轉的“空竹”。漢代《樂書》中記載的“繞線木丸”可能是其雛形。
空竹技藝講究“眼、手、身、步”協調,動作如“金龍繞玉柱”“鯉魚跳龍門”等名稱充滿詩意,體現中國傳統美學中的“圓融”與“靈動”理念,被譽為“空中芭蕾”。
活動伊始,邯鄲市空竹協會的專業教練團隊獻上精彩表演。空竹在師生手中如靈動的精靈,演繹“金龍抱柱”“直上青云”等經典動作,并創新融合戲曲元素,呈現《空竹俏花旦》等節目,贏得陣陣掌聲。此外,協會特別增設空竹球互動環節,展現這一運動的競技魅力,激發學生參與熱情。
協會教練團隊為師生開設分級教學課程,從基礎抖法到高難度技巧逐一示范。學生們通過“理論+實踐”模式,不僅掌握了空竹的發力技巧,還深入了解了其作為非遺項目的歷史文化價值。一名參與學生感慨:“空竹看似輕盈,實則需全身協調,這讓我體會到堅持與專注的重要性。”
邯鄲市空竹協會高度評價世紀路小學的多元教育生態,認為其將空竹與藝術、科技結合的思路,為非遺傳承提供了“活態化”樣本。協會強調,此類活動不僅弘揚了傳統文化,更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與創新思維,實現了“以文化人、以體育人”的雙重目標。
此次活動的成功舉辦,既是邯鄲市空竹協會“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的又一里程碑,也為世紀路小學的特色教育注入新活力。未來,雙方將攜手探索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的深度融合,助力更多學子在非遺傳承中收獲成長與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