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陶糧畫是用什么糧食制作的?”“和靜的葡萄為什么那么甜?”為深化青少年民族團結教育,促進東西部文化交流,4月15日,館陶縣魏僧寨實驗小學與和靜縣第一中學通過釘釘視頻,開展了“手拉手·介紹我的家鄉(xiāng)”主題活動。
館陶縣位于河北省東南部,地處冀魯豫接壤區(qū),依傍蜿蜒流淌的衛(wèi)運河,與山東省冠縣、臨清市隔河相望。和靜縣位于新疆中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西北部,境內(nèi)山川秀麗,奇峰疊起,氣候宜人。兩校師生相距3000多公里,一東一西,以家鄉(xiāng)文化為紐帶,讓不同的文化符號在屏幕兩端交相輝映,在互動中感受祖國山河壯美,在對話中厚植民族團結情懷。
活動中,新疆和靜縣第一中學的維吾爾族學生娜孜萊化身“絲路小使者”,通過鏡頭帶領大家暢游巴音布魯克草原、天鵝湖的粼粼波光、草原牧場的駿馬奔騰、葡萄架下的豐收圖景,配以“冬不拉”琴聲的悠揚旋律,讓館陶縣魏僧寨實驗小學師生沉浸于西域風情的瑰麗畫卷。館陶縣魏僧寨實驗小學的孩子們以“運河小導游”的身份,展示千年運河畔的糧畫非遺技藝,用童聲講述“中國糧畫之鄉(xiāng)”的匠心傳承、介紹大唐名相魏徵的故事、館陶黑陶的獨特工藝。
互動環(huán)節(jié)將活動推向高潮。兩地學生爭先提問:在“方言小課堂”環(huán)節(jié),館陶的方言“清早兒”(早上)與維吾爾語的“亞克西木斯孜”(你好)碰撞出歡聲笑語,語言差異背后的文化共性讓師生們深切體會到“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深刻內(nèi)涵。
據(jù)館陶縣教育體育局負責人介紹,在此次活動中,兩地學子通過云端架橋、文化牽線,在感知中華文化多樣性的同時,更深刻理解了“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時代內(nèi)涵,用實際行動譜寫著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新篇章。(通訊員 郭江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