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驅車行駛在河北邯鄲市館陶縣G106改線段,兩側雪松挺拔、海棠吐艷,金枝槐隨風搖曳,一條綿延8公里的生態景觀長廊躍然眼前。今年以來,館陶縣以“有路必有樹、有渠必有樹、有河必有樹、有空必有綠”為目標,統籌推進廊道綠化、河渠治理工程,累計完成造林100畝,提前超額完成市定任務,以"全域增綠、路渠煥新"的生動實踐,擘畫出一幅生態宜居的綠色長卷。
"公路+旅游"打造綠色動脈
館陶縣將國省干道、縣鄉道路作為生態廊道建設主戰場,創新實施"公路+旅游"綠化模式。G106改線段以"喬灌結合、四季有景"為標準,栽植雪松、金枝槐等1.2萬余株,形成23公里生態景觀帶;肥館線鄉道沿線紫葉李、圓柏等9000余株苗木錯落有致,打造出"車行綠波間、移步皆成景"的立體畫卷,通過科學搭配常綠與彩葉樹種,全縣實現了"四季見綠、三季有花"的景觀效果。
政企聯動激活河渠綠脈
永濟渠、林北渠、王橋渠、民有渠等25公里河渠兩側新栽的2萬余株楊樹迎風舒展,倒映在碧波中的綠影見證著政企合作的創新探索。館陶縣采取"政府流轉土地+社會資本管護"模式,對重點河渠實施綠化提升,政府負責土地流轉,企業承擔苗木種植和后期養護,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昔日雜草叢生的岸線蛻變為水清岸綠的生態廊道。
三級攻堅筑牢綠色根基
為保障綠化成效,館陶縣構建起立體化推進體系。縣委書記、縣長掛帥成立南北雙戰區,縣交通運輸局、水利局、住建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農業農村局等部門打破壁壘協同作戰:自然資源局提供技術指導,交通運輸局負責負責國省干線和縣鄉村道路綠化重任,水利局專注于河道綠化,農業農村局推進艾草種植,紀委、組織部組建督導專班嚴格實行"九看"驗收標準。今春以來,全縣常態化開展義務植樹活動,上萬名干部群眾攜手栽植苗木1萬余株,形成"干部帶頭、企業助力、全民參與"的共建格局。
站在衛運河畔遠眺,縱橫交錯的路網與蜿蜒舒展的水系交織成綠色經緯。館陶縣正以"全域增綠"為筆,在冀南大地上書寫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