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首屆武安菜傳承與發展論壇暨貢獻人物表彰會”在六合居——武安菜研發基地隆重舉行。本次大會以“我愛武安 我為武安菜代言”為主題,活動的宗旨是進一步加強地方特色餐飲文化內涵挖掘和保護,培養餐飲文化和技藝傳承梯隊,發展創新傳統烹飪技藝,培育“名菜”、“名小吃”、“名廚”、“名店”,打造地方特色餐飲品牌。本次活動由邯鄲市住宿和餐飲行業協會主辦,武安市旅游行業協會、武安市餐飲行業協會協辦,六合居—武安菜研發基地承辦。
出席本次會議的有邯鄲市商務局和武安市商務局有關領導及邯鄲市住宿和餐飲行業協會、河北省冀菜研究院邯鄲分院、武安神鉦書院、武安市書法家協會、武安市餐飲行業協會、武安市攝影家協會、武安神鉦志譜社、武安市政協、武安市旅游行業協會、河北美食林集團公司、邯鄲美食林餐飲公司、武安菜研發基地各相關領導和貴賓,以及《洺風食俗——品讀武安飲食文化》作者、邯鄲市住宿和餐飲行業協會的各位常務副會長及各委員會各分會的負責人和新聞媒體等一百余人到會。
河北美食林集團副總經理羅紅軍在致歡迎詞中,對各位領導嘉賓的到來表示了熱烈的歡迎。向長期以來為武安菜傳承、創新與發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杰出代表人物表示誠摯的祝賀!向全市的行業人士及廣大消費者對美食林集團工作的關心與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邯鄲市住宿和餐飲行業協會會長趙亭、武安市旅游行業協會秘書長劉向、武安市餐飲行業協會會長侯文軍、邯鄲市商務局四級調研員劉永峰先后在表彰會上進行致辭。大家一致認為,表彰這些杰出代表人物,既是對他們卓越貢獻的肯定,更是對武安飲食文化傳承事業的有力推動。是重視邯鄲餐飲文化,振興地方菜品,弘揚匠人精神,滿足人民物質文化生活需求之舉,也對充實和完善武安菜的內涵和外延,對邯鄲的地方菜,對冀菜乃至對中華飲食文化的理論研究,特色挖掘,模式創新,品牌塑造,新市場的開發等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
邯鄲美食林餐飲公司總經理、武安菜研發基地主任張衛東分享了《新武安菜研發的過程與成果》,他提出“武安菜是歷史的必然,是時代的呼喚”,武安菜的形成是多重歷史、文化、物產與民俗交織的結果,其獨特風味與飲食體系既承載著農耕文明的深厚底蘊,又融合了商幫文化、自然地理與時代變遷的印記。同時,在新時代經濟文化發展的浪潮中,武安美食也在不斷煥發新的生機,成為地方文化傳承與產業振興的重要載體。武安菜將繼續以美食為媒介,講述地方故事,推動經濟文化繁榮,成為一張兼具傳統底蘊與現代活力的地域文化名片。現場所分享的研發成果引發與會者對傳統美食當代新生的深度思考。
《洺風食俗——品讀武安飲食文化》作者白麗萍、河北冀菜研究院邯鄲分院院長方峰軍、武安神鉦書院院長安秋生,三位武安飲食文化專家圍繞武安飲食文化脈絡、技藝傳承與創新路徑展開論壇。白麗萍以品讀武安飲食文化《洺風食俗——品讀武安飲食文化》這本書為切入點,從“我看見”剖析武安菜背后的民俗基因;方峰軍從武安美食的文化根基與資源優勢出發,解讀武安地方風味美食產業發展目標與愿景;安秋生綜述武安飲食文化,追溯武安菜的千年積淀,三位專家的論壇分享為武安飲食文化研究填補了重要空白。
活動現場隆重舉行“武安菜傳承與發展人物獎”、“武安菜傳承與發展突出貢獻獎”頒獎儀式。這次表彰的杰出人物,多是餐飲業相關有影響力的人武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武安地域食材行業人物、武安文旅行業代表、武安文化的專家學者等長期以來在武安菜發展過程中做出過歷史貢獻的行業代表。這些獲獎者從不同維度詮釋著武安菜的精髓:守護者、奠基者、推廣者、記錄者,彰顯了文化與美食交融的力量。
武安菜以武安山區物產為基礎,融合太行山東麓農耕文化與民間智慧,注重就地取材、粗糧細作,講究咸香醇厚、滋味濃郁,善用燉、燜、燴等烹飪技法,是邯鄲菜重要的組成部分。武安菜是冀南山區飲食文化的縮影,以質樸、醇厚、接地氣為標簽,既是地方風物的舌尖呈現,也是武安人生活哲學的味覺表達。
美食林集團旗下六合居餐飲積極學習武安地方文化歷史,結合當前餐飲行業發展趨勢和需求,傳承和創新武安當地特色菜品,作為企業經營和發展的方向,努力成為邯鄲傳承和發展新武安菜的融合店、特色店,為弘揚武安飲食文化作出應有貢獻。
武安市書法家協會主席韓增富向六合居——研發基地贈送親筆題字《武安菜》,也是為未來六合居編輯《武安菜》一書題寫書名。筆力雄渾的書法作品寄托著對武安菜“傳承技藝、香飄四海”的深切期許。活動尾聲,出席大會的領導及嘉賓共同在六合居品鑒武安菜,從伯延熏肉、通樂驢肉等非遺美食到融合創新的現代菜品,全方位展現了武安菜“守正創新”的發展成果。
未來,武安菜將以“傳承根基、創新驅動、文化鑄魂”為路徑,持續擦亮這張承載千年底蘊的地方美食名片,讓武安味道走向全國、飄香世界。(李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