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中年,我接受自己的樣子,也接受自己孩子的樣子。所以每當我有焦慮時,就安慰自己:我放低要求,孩子平安長大即好。在悲觀中保持樂觀,也是一種達觀吧。
孩子兩歲時,我跳槽去了創業公司,工作的忙碌讓我的內疚感與焦慮感逐級上升。那時看朋友圈里,媽媽們在帶孩子環球旅行、討論雙語教學、研究幼升小、奧數班,我卻在為難于孩子那句“媽媽再陪我5分鐘”。后來我漸漸不那么焦慮內疚了,因為我想明白了很多事。
降低對孩子的要求,學會給自己松綁。如果將整個人生當作一場決戰,“更成功、更優秀”就會多一分生存機會。但是,我承認在這個競技場上,我早就輸過,我一直在輸,我“比下有余”,“比上遠遠不足”。
年近四十,收入比我高、房子比我大、學養比我深、事業比我有成、魅力比我足的人,我認識太多了。可是,我敢說自己也蠻快樂的。請允許我引用王占郡先生《讓孩子擁有最快樂的一生》中“培養孩子成功的標準”:不生病 ——沒有因為自己照顧不周而出大的健康問題;不犯罪——就是有大的是非觀,不做違法的事;不自殺——青少年時期,不出走,不自殺,心理健康……這其實是底線。
面對焦慮與恐慌,我開始學習放松自己,培養孩子——碗能自己刷干凈、衣服能自己洗干凈、自己動手飯能燒熟……無論什么環境都能把生活收拾妥帖。
確信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命里無時不強求。孩子還是嬰兒時,個性已然不同。有的孩子可以安靜地玩自己手指好一會兒,而我女兒只要醒著就要抱起來到處溜達才能不哭。由此我相信,我們能控制的其實是有限的。
我是個工作精細的人,中規中矩、按部就班,喜歡讀說明書與幫助文件,不擅長異想天開。女兒卻不像我,粗枝大葉,天馬行空,其實也未必是壞事。時至中年,我接受自己的樣子,也接受自己孩子的樣子。
所以每當我有焦慮時,就安慰自己:人生漫漫,七八十年,大災大難,小挫小厄。我放低要求,她平安長大即好。我自己要樂觀點、不抱怨,讓女兒在遇到困境時,覺得沒什么大不了的。在悲觀中保持樂觀,也是一種達觀吧。(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