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高河能源圍繞集約高效生產的目標,以優化生產系統布局、革新回收工藝、技術創新升級為抓手,將精益思想指導下的“算賬”文化落實到生產工作的方方面面,從源頭設計上、工藝改進中想方設法提高煤炭回收率和整體生產效率,為礦井的生產銜接、整體布局提供了堅實保障。
向上升級 步步為營“節節高”
無煤柱開采技術升級,助力生產效率提升。高河能源依托“沿空留巷”技術,本著“能留必留、應留盡留”原則,積極進行開采技術的迭代升級,因地制宜設計采用“沿空留巷+聯合布置+切頂卸壓”的無煤柱開采技術。目前在西三盤區W3305、W3303、W3306工作面等13個工作面進行聯合布置,同時E1301工作面啟封復用原E1302回風巷,全年可減少掘進工程量約4500余米。明年起,新規劃的回采工作面將復用原沿空留巷與系統巷道,實現小(無)煤柱開采,讓“沿空留巷+聯合布置+切頂卸壓”的無煤柱開采技術真正助力生產效率的提升。
礦壓在線監測系統升級,取代人工精準可靠。今年以來,高河能源生產技術部圍繞頂板“零事故”目標,強化智能技術革新,應用礦壓智能化監測系統,對頂板壓力進行實時精準監測,確保礦井生產平穩有序進行。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套礦壓在線監測系統于近日投入使用,經過一個多月試運行,礦壓監測系統持續平穩運行,為管理技術人員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和決策數據,為頂板管理提供了更加科學精確地預判,有效提高了礦井頂板管理水平,減輕了現場作業人員礦壓監測工作,取代之前通過人工、機械、紅外采集礦壓數據時誤差大、準確度不可靠、維護困難、時效低、工作量大、無法及時預警等缺點,創造經濟效益30余萬元。下一步將對掘進工作面安裝調試礦壓在線監測系統,升級優化礦壓在線監測系統軟件和硬件,提高系統穩定性、可靠性,使礦壓監測由‘管理措施型’向‘技術工程型’全面轉變。
向內優化 “肥水”流入“自家田”
眾所周知,煤礦井下綜采工作面普遍存在萬噸掘進率高、采儲量損失、邊角資源回收率低等現象,高河能源通過優化煤炭回收工藝正在逐步改善這一現狀。
優化綜采面老塘浮煤回收工藝。高河能源綜采工作面全部采用低位放頂煤回采工藝,目前,受低位綜放工作面工藝和設備結構的制約,低位綜放工作面約5%頂煤被丟失到老塘中,通過安設老塘浮煤回收裝置后,提升了綜采工作面的回收率,減少了采空區的煤炭損失。比如,高河能源根據W4307工作面老塘浮煤回收利用的經驗,根據實際測量得知,煤炭資源回收率可提高2%,可實現煤炭資源回收多達8萬噸以上,將現有綜采工作面后溜都安設浮煤回收裝置后,全年預計多回收資源20余萬噸,可增加產值約1.6億元,大大提高工作面的浮煤回收效率。
優化綜采面端頭尾放煤回收工藝。高河能源綜采一隊通過自主設計加工端頭尾放煤擋矸板裝置,安裝端頭架放煤板,突破了綜采工作面端頭尾頂煤不安全、回收難的瓶頸,實現了端頭尾3#和4#架的頂煤回收,每日可增加放煤80.64噸,每個循環可多回收煤炭約12噸,通過這些優化改革,確保了煤炭資源的應收盡收。
優化沿空掘巷小煤柱開采工藝。為了提高煤炭資源回收率,高河能源首先在E2301工作面設計采用了小煤柱沿空掘巷,通過編制小煤柱專項支護設計,經測算得知,可以多回收煤炭12.8萬噸。后期將在W1311、W1312、W1313工作面布置時均采用了小煤柱沿空掘巷,通過優化工藝使煤炭資源“顆粒歸倉”,切實提升綜采工作面的煤炭資源回收率,讓這些“肥水”真正流入“自家田”。
向外創新 “主動”邁向“新高度”
在企業生產發展進程中,創新是圍繞高質量發展永恒不變的課題。高河能源超長距短壁充填工作面E1309回風短壁面于近日順利完成長距離帶壓主動充填作業,膏體充填開采技術的創新實現被動支護向主動支護的轉變,其創新成效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變“被動”為“主動”,突破瓶頸解難題。傳統的長壁充填和短壁充填,僅限于將待充填區充填滿膏體,只有當頂板變形下壓至膏體上時才能起到支護作用。對此,高河能源充填開采隊創新制作了料位監測計,讓作業人員在待充填區外部也能看到內部料位的實時變化情況;創新制作了充填壓力監測表,有效實現了待充填區接頂壓力監測;改進了充填作業工藝,根據井下料位監測計和壓力監測表的監測數據和地面充填站繪制的壓力監測曲線,適時切換布料閥有效實現了帶壓充填,讓充填開采由被動支護實現主動支護。
變“單一”為“多樣”,嚴控成本增效益。隔離作業是膏體充填開采的關鍵工序,也是嚴重制約膏體充填開采成本和效率的關鍵因素。在高河能源E1309回風短壁面隔離作業中,根據工作面現場條件,高河能源生產技術部摒棄之前單一的隔離技術,靈活采用‘牛腿橫梁’與‘單體柱板壁’相結合的隔離技術,將傳統的隔離作業由3個班縮短至1個小班,隔離材料也完全實現了100%回收復用,達到了隔離材料'零成本',真正實現了隔離作業的低成本高效率,為煤炭行業具有類似條件的礦井開展綠色充填開采提供了“高河經驗”。
下一步,高河能源將堅持以安全生產為根本、以成本管控為關鍵,不斷加強頂層設計,優化生產布局,深化改革創新,以問題為導向、以目標為引領,集眾智、聚合力,以辯證思維、全局思維、創新思維助力公司實現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程浩 連雅男 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