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上午9時許,連續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16天的12名醫護人員首先脫下厚重的隔離防護服,經清潔消毒后,神情堅定地走出隔離區。下午,剩下的6名醫護人員在完成和第二梯隊的交接任務后,也順利走出了隔離病房,隨后他們需要進行隔離休養。同時,第二梯隊18人的醫護救治團隊經過多次培訓后,正式輪換進駐,將繼續奮戰在抗疫一線!
“留個紀念!”走出隔離病區的邯鄲市第四醫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修坤峰以藍天為背景拍下了一張特寫。
“爸爸,你臉上的壓痕跟電視上那些叔叔阿姨們的一樣”“這就是我們的榮譽證書”16天來修坤峰第一次撥通了與兒子的視頻。
1月23日,在感染科主任孫志國帶領下,感染科的18人全員到崗進入隔離病房,對醫院首例涉武漢發熱患者開展防治工作,并完成了峰峰礦區首例新冠肺炎病例的診斷、治療和轉運任務,打贏了與新冠肺炎的第一場交鋒。16個日日夜夜的奮戰中,防護裝備在他們的手腕、臉上、額頭上留下了深深壓痕,他們也記不清有多少個日夜被防護服濕透全身。
“剛進入隔離區我們也有些不適應,但是有孫主任在,我們就很安心”修坤峰說,每次進入病區前,都需嚴格按照三級防護要求,穿好洗手衣、換拖鞋、一次性鞋套、一次性帽子、N95口罩、穿隔離衣、無菌手套、穿防護服和戴護目鏡,輪換回來還要執行繁瑣的消毒步驟,給醫護人員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時,也耗費了許多時間,是孫志國主任一遍一遍叮囑每一個人要嚴格做好防護,并利用微信建立了“快速聯動群”和“專家組討論群”,及時將患者的病情、診斷情況在群里公布,護士在穿防護服時就能熟悉患者的病情,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老大哥是我們的榜樣” 修坤峰口中的老大哥名叫周金海,副主任醫師,今年50多歲,患有肺氣腫、慢支,并于2017年切除一個肺葉,但同樣堅守在隔離病房,沒有享受過特殊待遇。“走進隔離病區的第二天,細致入微的老大哥就和韓玉波醫生一起用透明膠帶把清潔區和半污染區之間縫隙全部封死,大大降低了被傳染的風險”。
疫情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有的人待在家就是參與,有的人沖在前英勇戰斗,醫護人員無疑屬于后者。16天的時間里,在隔離病區內,他們冒著被傳染的風險為待診患者采集咽拭子,給患者查體,隨時關注患者病情變化,制定治療方案。“我們接觸的都是待診的發熱病人”修坤峰說除了給予藥物治療、飲食管理、睡眠管理、并發癥處理等,最重要的就是時刻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
“家人聯系不到我會擔心的”2月5日,一位有發熱現象的患者剛剛走進隔離病區,可能是因為緊張,要回去拿手機充電器。孫志國主任慢慢將病人安撫下來,利用輪換的時間讓同事將自己的充電器帶給了患者。
“下次再送些孩子喜歡吃的零食吧”護士長任海英在接過外面送來的物資時囑咐著。在隔離區里有一個年僅兩歲的孩子,“孩子的眼睛里總會給人希望”任海英說,隔離區里看到最多的就是裸露的口罩上方的那一雙雙渴望或是焦慮的眼睛,但孩子的眼神里給人帶來的是一種歡快感。“初次見到孩子時,是被媽媽抱著沉睡著,父母的眼睛里是那樣的焦慮無助,我們特意將他們安排了一間寬敞的病房,”于是這間寬敞的病房里不僅隔三差五的會有零食,還會傳出孩子的陣陣笑聲,孩子成了整個隔離病區的“開心果”更是這里的希望。經過5天的隔離觀察,孩子被排除疫情,出院了。“感謝你們!”告別時,孩子父母的眼睛里閃爍著激動的淚水。
不僅僅是孩子那充滿希望的眼神,16天的時間里也發生了許多許多溫馨的故事。
2月6日,隔離區里的新婚不久的護士王倩與身在醫院感染性疾病科的愛人鄭廣學隔空秀了一把恩愛。2月7日,護士李媛媛的宿舍又是愛心四溢。7日深夜,護士李媛媛在查看完最后一位隔離病人后,褪去像宇航員一樣的隔離服,深深地吸了兩口氣,打起十二分精神完成洗漱后朝宿舍方向走去。“祝你生日快樂,祝你生日快樂……”推開宿舍門的一瞬間,李媛媛淚目了!小姐妹們為她送上了獨特的生日蛋糕。
“昨天晚上,媛媛報平安的時候,我無意聽到了他愛人說等她回家一定補上一個生日聚會,我就跟護士長商量了一下準備給她個驚喜”和李媛媛同寢室的程麗華說,她們用兩個燒餅代替了蛋糕,一根火腿代替了蠟燭,做了一個“別致”的蛋糕。“很驚喜,更感動,疫情結束后我要把這張照片做成桌擺,記錄我們在一起的日子”,李媛媛說,在隔離區的十幾天她們未踏出隔離病房半步,不能與親人見面,吃住在科室,與外界隔離,每天排班基本是6小時一輪。每天倒休洗漱完,除了和家人互報平安,剩下的就是倒頭就睡。但這些都將成為她永生難忘的記憶!
通訊員 張坤 尹維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