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新聞網邯鄲訊(劉洪濤 霍飛飛 靳英杰)近日,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發布《關于通報表揚2019年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深入開展2020年村莊清潔行動的通知》,對106個措施有力、成效突出、群眾滿意的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予以通報表揚。邱縣榜上有名,成為我市唯一入選縣(市、區)。
位于邯鄲東部的邱縣,縣小、人少,多數農村基礎差、底子薄,是一個典型的平原農業縣。如何從“小縣”逆襲全國先進縣?帶著疑問,我們一探究竟。
清、拆、改、建——拔除“臟亂差”老根
要干凈,得從村里裸露的土地著手。可作為財政困難縣,資金從哪里來?邱縣跳出思維怪圈,充分抓住上級系列扶持農村發展的優惠政策的同時,整合農業農村、教育、交通、自然資源等部門涉農資金,打捆用于村莊治理。
農村治理不能搞面子工程,全民動員才會“里子”實在、“面子”新鮮。邱縣在廣泛征求基層黨員干部、群眾代表意見基礎上,確定“全民動手共建美麗家園、黨群聯動共享美好生活”的建設路徑。
針對群眾擔心拆除后的宅權歸屬問題,邱縣確定“宅權不變、群眾自愿、綠樹留存、百姓受益”原則,給群眾吃下“定心丸”。于是,一場清雜物、清殘垣斷壁、清空閑宅基、拆除坍塌破房的“三清一拆”活動在全縣興起。
清和拆不是目的,方便群眾、為民所用才是真正落腳點。邱縣在清理出來的地方建游園、建花園、建菜園、硬化胡同、打造民俗館、改建閱覽室……既美化了環境,還讓“荒蕪”變成“實用”。
據統計,全縣各級干部群眾累計出義務工310萬余人次,217個村共清垃圾雜物170余萬方、清空閑宅基、庭院及坑塘4萬余處,拆坍塌破房、清殘垣斷壁28746間,清出土地12800余畝,利用舊磚鋪砌胡同1300余條、140余公里;建成農村特色菜園4253處、游園825處、果園1342處,村史館、民俗館100多處。
變被動為主動——建立“常態化”管控機制
環境美化了,可更需要維持。為建立常態化有效管控機制,邱縣按照“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原則,開展垃圾分類減量化處理。大力推行“一人一月一元錢”,建立農村衛生長效管護機制,同時成立督查組,每個村配備3名至5名監督員,常態巡查管控。
“過去,大家習慣把垃圾堆到路邊上或直接倒進水渠,久而久之,路邊垃圾成堆,水溝里臭氣沖天,屋里蒼蠅成群,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塢頭村支部書記張善彬介紹,現在,給村里每戶配發了垃圾桶,村保潔員定時上門收集垃圾,定期清運垃圾,遏制了垃圾亂倒亂埋亂燒現象的發生。
作為村里的保潔員,邱城鎮石佛寺村村民鄭永建除日常垃圾收集之外,還有個特殊身份——“坑長”。他說,“我的工作職責就是監督大家不要往坑里扔垃圾。”隨著全縣清潔行動的開始,村里的大小坑塘不僅有了負責人,還被改造成公園,成為美景一角。
獎、補、評、比——培養“干凈”意識
垃圾清掃易,陋習清掃難。在清潔村莊中,部分村民喜歡在房屋四周堆積雜物。這更讓香城固鎮付東村清潔村莊小組成員明白,破除陳舊思想需要一個過程。
——本著少花錢、多干事原則,用好財政資金杠桿,撬動社會資金投入。健全獎補機制,發揮財政資金最大效益,堅持“先干后獎,干好重獎”,充分調動鄉鎮和村“兩委”的積極性。
——通過建立村規民約、開展星級文明戶評比等,教育引導群眾共同維護好村容村貌。同時充分發揮農村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引導群眾積極投身村莊環境建設。在各村建立門前屋后“包清掃垃圾、包清理小廣告、包環境綠化”三包制度,村干部定期上門檢查,現場督辦。
——實行黨員聯系戶制度,按照“就近、就親、就勤”的原則,由黨員負責相應村民的環境整治監督指導工作,抓住垃圾分類這個關鍵,利用每天“一早一晚”兩個重要時間段,由村干部定時、定點手把手幫助群眾做好垃圾分類,教育群眾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
——利用各村黨建信息平臺,通過“大喇叭”,定時廣播垃圾分類方式、方法及環境整治成效,公開曝光正反面典型,強化群眾思想自覺、行動自覺。
為進一步鞏固成效,邱縣一方面示范探索農戶垃圾分類減量化處置,一方面推行“塑料袋換雞蛋”等垃圾換物模式,以群眾獲利方式,引導村民養成垃圾分類處理的習慣,全面開展村內垃圾分類和處理城鄉一體化試點,實現保潔、運輸、處理“一條龍”。
壯大集體經濟——富民產業蓬勃發展
良好的環境直接帶動鄉村產業發展。邱縣通過組建農宅合作社,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方式,完善村集體與群眾利益共享聯結機制,深入挖掘各村獨特的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手工業等特色富民產業。目前,全縣共發展集體經濟試點村42個、鄉村旅游村23個、農家樂餐廳12家。建成2個省級、1個市級、5個縣級農業園區,培育了新馬頭鎮蜜桃、邱城鎮蜜薯、香城固鎮食用菌、梁二莊鎮文冠果等特色產業,成功創建“邱縣蜂蜜紅薯”“東方智慧樹、邱縣文冠果”兩個區域公用品牌。
“噠噠……”走進香城固鎮東石彥固村東頭,尚未進門,就聽到機器運轉的作響聲,幾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正在這里進行服裝縫制。去年,東石彥固村硬化了全村出行路,村容環境更加干凈整潔,不僅引來了優質葡萄種植項目,還建起了扶貧微工廠,吸納東石彥固及周邊村5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就業。
經濟發展同時,該縣不忘關懷弱勢群體。陳村鄉陳一村利用閑置校舍建設農村互助幸福院,周邊群眾自發送米送面,定期開展志愿服務,11位孤寡老人在這里互幫互助,過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通過整合民政、殘聯等專項資金,對部分閑置房屋進行改造,邱縣建設互助幸福院13家,對農村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等弱勢群體進行集中管護,使農村最需要幫助的人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