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一個老同學在朋友圈曬姥姥給外孫送‘羊’的照片,我感覺很稀罕,我只在蛋糕店里見過面包羊和蛋糕羊,還真沒見過面羊。”8月4日,淇濱區的尤女士說,很多人給這個老同學點贊,朋友們還討論起六月送羊”的習俗,但大家知道得都不多。
“六月送羊”的習俗在鶴壁哪些地方流行?有哪些講究?昨日,記者采訪了我市民間文化研究學者馬慶海。
“六月送羊”的習俗
“我記得小時候姥爺一直給我送‘羊’,一直送到我15歲,我還以為鶴壁各地都有這個習俗。”老家在鶴山區的杜先生說,他上班后跟同事提起“六月送羊”的習俗時,不少老家在浚縣的同事表示沒有聽說過。
鶴壁哪些地方有“六月送羊”的習俗呢?馬慶海說,咱市這一習俗主要集中在鶴山區、山城區和淇縣高村鎮、廟口鎮,就是緊挨太行山的地區,尤其是鶴山區西部山區,那兒的人到現在還很重視這一習俗。
“五月看母,六月送羊”
有“六月送羊”習俗的地方,大都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五月看母,六月送羊。”農歷五月正是夏收的季節,家家戶戶都比較忙,出嫁的閨女要帶上禮物回娘家幫忙干活兒,切菜、燒水、打麥子等。“像鶴山區一帶,閨女回娘家要買點兒油條、點心和水果。”馬慶海說,閨女看母親也屬于報恩。
到了農歷六月,糧食打完了,豐收了,也不太忙了,姥姥、姥爺就要去給外孫送“羊”了。
“我們所說的送‘羊’取‘羊羔跪乳’之意,主要是教育孩子長大后要孝順父母,尤其要孝順母親。”馬慶海說。
做“羊”
“姥姥給外孫做‘羊’都是選用最好的面。”馬慶海說,以前姥姥提前發面,然后叫上鄰居幫著捏“羊”,“羊頭”上會用紅豆或者黑豆來裝飾。
除了羊,他們還會捏一些寓意比較好的小動物,如小魚、小兔、小刺猬等。各種造型的小動物捏好后,姥姥就會燒柴火用大鍋蒸。“現在圖省事,不少人已經不再蒸面羊了,直接去蛋糕店定制面包羊或者蛋糕羊。”馬慶海說,隨著時代的進步,習俗也不斷變化。
“每年到農歷六月,我們店里都會推出‘送羊禮盒’,有面包羊也有蛋糕羊,主要集中在前半個月,銷量還不錯。”淇濱區淮河路一家蛋糕店的店員告訴記者,他們制作的“送羊禮盒”里,不光有形態各異的面包羊或蛋糕羊,還有其他小動物造型的面包或蛋糕。
送“羊”
做好“羊”,姥姥、姥爺就會選一個好日子,提著裝滿面羊的籃子送到外孫家。一般來說,送“羊”都在農歷六月的前半月,外孫14歲之前要一直送。
“具體送幾只‘羊’這倒是沒什么講究,但一般都是有大有小,外孫小的話就送小一點兒的‘羊’,外孫大了便送大點兒的‘羊’,具體送多少也要根據自身的經濟狀況,總之,這是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愿。”馬慶海說,現在到外孫14歲的時候,不少老人不再送“羊”,而是送學習用品,“因為那個年齡的孩子正是好好學習的時候,所以送書或其他學習用品,希望孩子好好學習”。
吃“羊”
說到吃“羊”,系紅繩是不能少的。“羊”身上要系紅繩,外孫把“羊頭”或者“羊眼”吃掉以后,也要系紅繩。
“脖系紅繩不忘母恩,手脖系紅繩希望你努力,腳上系紅繩給你送平安。”馬慶海說,這樣的話是老百姓常說的,就是希望孩子不僅要記住母恩,還要自食其力,平平安安。
外孫吃“羊”的時候,姥爺一般會在跟前對外孫說:“你要記住這是長輩對你的關愛,尤其要記住自己的母親,她養你不容易,你以后要堅強,好好學習,長知識、長本領……”
馬慶海說,這是老人對孩子最殷切的祝福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