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寒假來臨,濟南高新區金谷小學一年級學生孫予涵也迎來了他升入小學后的首個長假。“孩子沒人看怎么辦?會不會‘放羊’了?”孫予涵的父母說,他們完全不用擔心,“孩子特別開心,他和他的‘夢之隊’小伙伴不光有玩的地方,也有學的地方。”以學校為圓心、以區域為載體、以資源為紐帶,多樣態的教聯體正在濟南全面鋪開。???發起“伙伴+”成長共同體,公益托管惠及學子
孫予涵告訴記者,他的伙伴+學生成長共同體共有4人,都是同班同學,“我們還起了一個名字:夢之隊!”小伙伴們一起運動、讀書、寫作業,相互幫助與鼓勵。家長、老師、社區都予以提供支持。比如孫予涵的姥姥姥爺會為孩子們制作可口的美食,與他們一起背誦詩歌,陪他們打乒乓球;另一位夢之隊成員夢晗的媽媽會教孩子們制作漆扇,社區為孩子們開設了朗誦課,班主任孫穎也會來家訪,給孩子們帶來驚喜。
濟南高新區金谷小學校長畢英春介紹,每個“伙伴+學生成長共同體”由3-8名學生自愿組成。學校、家長、社區各有分工:學校是課程的策劃和提供者,以年級為單位設計專屬課程,其中涵蓋閱讀與觀影、體育與研學、藝術與審美、習勞、學科素養提升等,每周一推送,解決了“學什么的問題”。家長們是行動落地的管理和督促者,負責提供學習場所、每日輪流值勤,解決了孩子在哪兒學、學得怎樣的問題。社區是有力支持者,開放力所能及的場所,調動社區專業教師資源,定期讓學生選課,彌補了課程和場所的缺失。“從今年暑期來看,參與學生達到了85%,孩子們生活得有序、有伴、有樂、有活力。”畢英春說。
對于這樣的成長共同體,家長與社區也為之點贊。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高新區已有41864名學生組成了7882個成長共同體。目前,高新區共開發5大類共10門精品假期課程,開放11所學校體育場、12所學校圖書館、216處社區場所及100余個研學基地為學生和家長提供公益服務。此外,面向家長、大學生及社區居民招募了8193名家長志愿者、67名大學生志愿者及349名社區志愿者在假期開展公益托管服務。
區域統籌,“官方帶娃”,這樣的實踐也在章丘區開展:以教師延時服務為載體,以居住區為單位,以社區為依托,章丘區“家門口的自習室”也是教聯體對于學生成長護航的生動演繹。
???打造家門口快樂成長圈,托舉學生全面發展
“教聯體”建設拓寬了校家社協同育人的時間和空間,也擴充著協同育人的領域和維度。
2024年12月6日,歷城區“五有+好學堂”展示暨“校家社協同育人教聯體背景下五育融合發展的實踐探索”活動在歷城區實驗小學舉辦。通過聯責任、聯資源、聯空間,共同發力護航學生成長。
“教育上提倡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學生,要重視喚醒學生們的潛能,重視他們的個性化發展。”歷城區實驗小學黨總支書記徐明軍告訴記者,在學生們的個性化發展上,也需要凝聚校家社合力。以歷城區實驗小學為例,學校作為山東省首批家庭教育實驗基地,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那就是與山東大學中心校區僅一街之隔。近年來,歷城區實驗小學充分利用好這一地理優勢,主動尋求與山東大學各學院的合作,將優質高校資源源源不斷地引入學校。
2024年11月,濟南學子侯軻森入選2025年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并將進入清華大學學習。侯軻森便是歷城區實驗小學的優秀畢業生。在徐明軍看來,侯軻森能夠發現自己的數學潛能,按照自己的興趣獲得最適合發展的路徑,是校家社協同育人機制的受益者。
五育并舉,全面發展。濟南的多樣態教聯體,合力托舉著孩子們的綜合素養提升。2024年11月26日,濟南市新世界小學與槐蔭區道德街街道新世界陽光花園社區教聯體攜手打造的“微農場新世界”勞動實踐基地亮相,通過學校、家庭和社會的緊密合作為孩子們提供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成長環境,推動學生積極參與勞動實踐。記者了解到,學校聯手社區少工委,深入挖掘周邊資源,在學校周邊不足1公里的范圍內建立了包括“新世界微農場”勞動教育基地,以及“槐蔭區垃圾分類處理站”“陽光星辰科普天文館”在內的實踐基地,為學生建設了家門口15分鐘快樂成長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作為一所新建校,濟南市天橋區瑞景中學牽頭片區內的學校、街道社區、學生家庭和相關社會組織成立了“傾情育·幸福+”教育共聯體。該校副校長朱敏介紹,對于小升初而言,學段的銜接不止是知識的銜接,更是身心的銜接,教育共聯體的搭建,便是凝聚校家社合力,發揮各方專業優勢,提升家庭教育指導能力,讓每一名學生感受到尊重、接納、關愛。
濟南市歷下區則是區域統籌推進,構建區域校社融合的課程群,讓學子在行走的課堂中感受城市發展,形成“校內+校外”的“幸福課程圈”。
???創設學生成長資源地圖,推動教育生態重塑
跳出教育領域,從社會發展大環境中去探尋破解學生成長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的“最優解”,濟南的教聯體建設實踐還在推動著教育生態的重塑。
在市中區,很多學生都擁有一張屬于自己的成長資源地圖。手拿“資源地圖”,市中區泉欣小學的學生可以在超意興中央廚房參觀一塊把子肉的制作過程;市中區泉海學校的學子們可以在環宇城舉辦他們的畢業典禮;在濟南老商埠的廣場上,躍動著濟南市經五路小學學生的舞姿……
在協同育人搭建常態化育人平臺和活動路徑上,市中區給出了一個“樣本”。
據介紹,市中區成立由區委書記、區長任雙組長的領導小組,以“統籌推進、各方聯動、聚智聚能、同心同行”為基調,集聚區域合力,建立校家社協同育人“教聯體”,打造“合育人·向未來”全環境立德樹人改革品牌。全區23個部門、17個街道辦事處與中小學幼兒園實現深度協同。鏈接區委宣傳部、區文旅局、區科協、區檢察院等部門資源,不斷拓寬教育場域,擴大學生“成長圈”。
每一位市中學子的“市中區育人資源地圖”,分為紅色資源、人文資源、生活資源、公益資源、科學資源、學術資源六大類,共有600個資源點位供學校與孩子們選擇。資源地圖將家庭、學校、社會有關各方聯結起來,形成教育網絡、資源網絡,破解了“家校社資源整合不足,缺少行之有效的資源整合路徑”等問題,真正實現校家社三者的有效協同。(濟南日報·愛濟南記者趙世彩李鵬朱曉燕周瑛張夢雯馮子瑩冷亞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