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30年不漲價的雞胗店、一家無人看守的小超市……在寧津縣,這些普通的生活場所成為青少年感悟誠信的生動“課堂”。寧津縣創新推出“行走的思政課·誠信篇”,將思政課堂搬到街頭巷尾,用“沉浸式體驗”讓誠信教育可觸可感。
在誠信寧津展館內,泛黃的契約文書、斑駁的商號牌匾、百年前的“改邪歸正碑”拓片,無聲訴說著這座城市的信義基因。最受學生歡迎的是“誠信天平”互動裝置——當“謊言”被放在左側托盤,“真相”在右側重重壓下,天平瞬間傾斜。“原來誠信是有重量的!”來自寧城街道南環小學的二年級學生李松霖說。“這里收藏的不僅是老物件,更是寧津人代代相傳的誠信基因。”展館宣講員曹志敏向學生們介紹。今年以來,這座展館已吸引超5000名師生研學。
“咱家雞胗30年不漲價,用的每一種料都寫在墻上!”在寧津老字號“柏源雞胗店”內,店主謝金虎向棠湖小學的學生們展示祖傳配方公示欄。從街邊小攤到“山東名吃”,這家店因“足斤足兩、食材透明”被授予“寧津誠信示范商戶”。店內“缺一罰十”的承諾牌和滿墻顧客留言,成為最生動的教材。學生們現場參與食材稱重、制作誠信標簽,五年級學生王雨欣在實踐手冊上寫道:“原來誠信就是讓每一克調料都不‘偷懶’。”
在寧津縣棠湖小學的“誠信超市”,貨架上的貨物整整齊齊,只是沒有收銀員。學生憑“誠信積分”兌換文具,積分來自日常守信行為:樂于助人加1分,拾金不昧加3分……攢滿20分還能競聘“一日小校長”,參與校園管理。“上周我用積分換了橡皮,但發現多拿了一包紙巾,趕緊放回去了。”六年級學生劉子軒摸著胸前的“誠信徽章”說。如今,該校經驗已在全縣中小學推廣,“誠信小掌柜”、“道德銀行”等衍生實踐讓美德信用可見可感。
“讓思政課走出教室,讓誠信教育融入煙火街巷。我們開發了‘誠信研學地圖’,組織青少年撰寫《寧津誠信故事集》,形成了‘展館傳承、商戶推動、學校教育’特色路線,為青少年誠信教育提供了鮮活載體,讓誠信種子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寧津縣教體局黨組書記王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