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端裝備制造的廣闊天地里,超大型鍛件猶如“工業脊梁”,技術高度直接關乎國家重大工程的安全與穩固。近日,記者來到位于濟南市章丘區的伊萊特能源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廠區內一派繁忙景象,貨車穿梭不息,員工們有序地進行著打包、裝車作業。一列列滿載風電法蘭的重型貨運卡車,即將奔赴全球各大海上風電場,開啟它們的能源之旅。裝備水平、加工能力居全球前列
2022年,伊萊特以卓越的技術實力,成功為我國四代核電打造出直徑達15.673米的核電支承環,這個“乾坤圈”托起我國四代核電機組,以吉尼斯世界紀錄締造者之姿驚艷全球。而今,伊萊特再度向制造極限發起沖鋒,投資建設的整體超大型關鍵核心鍛造零部件生產項目,正重塑全球高端鍛件產業版圖。
走進項目建設現場,只見22米軋環機、2.2萬噸鍛液壓機等“國之重器”巍然屹立。這些頂尖設備的引入,為大國重器開辟了一片充滿無限可能的設計新天地。
超大裝備核心部件事業部總經理鄭東東自豪地向記者介紹:“該項目精心購置了鍛造、軋環、熱處理、機加工等一系列頂尖設備,投產后將生產出種類繁多的超大型鍛件產品,廣泛應用于核電、海上風電、海工裝備、重型機械等關鍵領域。這些產品將成為重大產業項目中的璀璨明珠,引領行業發展潮流。”
該項目的裝備水平和加工能力均位居全球前列,彰顯了伊萊特在高端制造領域的雄厚實力和領先地位。加熱爐、熱處理設備、機加工設備、環保設備等眾多輔助設備緊密配合,如同精密運轉的齒輪,共同構建起世界級的制造體系。
創新突破解決“卡脖子”難題
在核電、海工裝備、工程機械等戰略性關鍵領域,直徑超過10米的整體環形鍛件作為核心承載結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過去,我國在這一領域長期依賴進口,不僅產品存在強度不足、壽命短等隱患,更讓我國在相關領域的發展受到嚴重制約。
伊萊特整體超大型關鍵核心鍛造零部件生產項目,打破了束縛我國高端裝備發展的桎梏,推動國家乃至全球高端裝備實現創新突破,為下一輪技術革命的蓬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該項目一旦投產,我國將在超大鍛件“一體化成型”這一關鍵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為了精準順應下游市場對大型化、一體化產品的迫切需求,伊萊特憑借此項目引入了大規格、定制化的先進設備。這些設備的投入使用,將大幅提升伊萊特的裝備技術水平,顯著提高生產和加工效率,徹底突破超大型環鍛件的制造瓶頸,重塑產業鏈核心價值。特別是與國內先進設備廠商攜手合作開發的“22米軋環機”,更是意義非凡。它的誕生,將有力打破公司對單一進口設備的依賴,極大降低業務風險,為公司的穩定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4月1日,伊萊特超大裝備核心部件事業部定制的22米軋環機用主齒輪箱下線,該裝備采用南高齒自主研發的NHJZJ系列傳動系統,創造性地運用復合修形技術、拓撲優化技術等六大核心技術,為環鍛件生產提供穩定可靠的動力傳輸支撐。伊萊特董事長助理、傳動裝備事業部總經理牛余兵表示,該齒輪箱的成功研制,填補了我國在超大型環件精密軋制裝備核心傳動部件領域的技術空白。
助力高端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
近年來,中國風力發電在政策與技術的雙重驅動下迎來了爆發式增長。其中,海上風電異軍突起,逐漸成為我國能源轉型的中堅力量和海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然而,風電行業也面臨著日益嚴峻的降本壓力。為了突破困境,企業紛紛將目光投向更大容量的風機,試圖在這片新能源的藍海中尋得更高的性價比和新的發展道路。
作為風電法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伊萊特始終堅守初心、勇擔使命,專注于為最新一代風力發電機組提供可靠的風電部件。如今,伊萊特已在行業內鑄就了赫赫戰功,擁有了幾乎全球所有15-25兆瓦風電法蘭的制造業績,成為了行業當之無愧的領軍者。
4月1日,由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組織的“高端裝備用超大型環件先進成形與組織調控”技術鑒定會在伊萊特召開。鑒定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學東表示,該成果創造性地解決了超大型環件制造中的尺寸穩定性難題,對于超大型環件國產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超大型環件是能源電力、工程機械、海洋工程等領域高端裝備的核心部件,制造難度大、產品附加值高。隨著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對大型化、高精度、高性能環件的需求日益增加。超大尺寸環件作為高端裝備中的核心零部件,其制造能力、冶金質量、生產成本是評價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水平和競爭力的關鍵指標。
從曾經的奮力追趕到如今的傲然領跑,伊萊特整體超大型關鍵核心鍛造零部件生產項目不僅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的空白,更是重塑了全球高端鍛件產業格局。目前,項目土建施工已接近尾聲,2.2萬自由鍛液壓機正在進行主體安裝,預計7月進入調試階段。22米軋環機4月主減速機已進廠安裝,項目即將進入關鍵攻堅階段。配套的熱處理和機加工設備也在緊鑼密鼓地趕制和安裝中,施工現場熱火朝天、干勁十足。
項目整體預計2026年投產,投產后伊萊特將進一步增強大型化鍛件產品的供給能力、優化產品結構,滿足核電、水電、風電主機廠及大型盾構機裝備等客戶對大尺寸環形鍛件的迫切需求。未來,伊萊特將加速成果轉化與產業升級,持續深耕超大型環件智能制造領域,通過技術創新推動高端裝備國產化進程,為我國高端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濟南日報·愛濟南記者趙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