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鏘、咚咚鏘……”一根長竹竿,兩名轎夫,一位身著官服、頭戴烏紗的縣官盤坐其上,兩位旗牌手各執一面旗牌,分別書有“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字樣。縣官、轎夫、旗牌手隨著音樂節奏和竹竿顫動,步調一致翩翩起舞……每年春節期間,棗莊街巷、景區內別開生面的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獨桿轎”讓眾多市民、游客駐足喝彩。
山東歷史上涌現出眾多廉潔奉公的先賢,他們的精神與當地特色民俗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獨特傳統。“清官獨桿轎”就是在棗莊市嶧城區一帶廣泛流傳的一種地方傳統民俗文化,通過生動的故事和夸張的表演,展現清官廉吏的形象,深入百姓心中。
“清官獨桿轎”也叫“獨桿轎”,起源于古嶧縣(現棗莊市嶧城區),是文人、商人和民間藝人出于對當地“十年清知縣”張玉樹的崇敬,集體創作而成。據《嶧縣志》記載,張玉樹“待士民如師友,視嶧如家……民大和”。“清官獨桿轎”于2009年被列入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的山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
這一傳統文化劇目,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節的設計,使得清官廉吏的形象更加立體和生動。在表現張玉樹的形象上,通過“虎頭牌匾”“裝裱對聯”“官靴”等巧妙的道具設計和對“賢侯遺履”歷史故事戲劇化的表演,再現了張玉樹清官形象;在演繹清廉事跡劇情上,結合百姓扒官靴的感人情節,生動形象地刻畫了張玉樹的人物性格。
清代,秧歌、竹馬等民間文藝活動被統稱為“社火”。張玉樹任嶧縣知縣期間,“社火”正值高潮,老百姓自發排演了頌揚清廉的“獨桿轎”節目,在表演的基礎上還加入了互動環節。每逢農歷大年初一,“獨桿轎”會隨同秧歌、竹馬、獅子龍燈的隊伍,來到縣衙門給縣官拜年,張玉樹也會率全家給老百姓拜年……朝廷命官“與民同樂”,集體大拜年的風俗,從張玉樹開始在嶧縣地區延續下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隨著“社火”的抬頭,“獨桿轎”再度露面。1984年,在原嶧城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文化站和北關工農街、西關徐樓村干部群眾逐漸恢復了這一傳統藝術,讓其成為嶧城區每年一度的“看家戲”。
當下,人們傾向于選擇氛圍輕松、寓意美好的傳統節目,“獨桿轎”等民俗表演正好滿足了這種需求。這是一種精神文化信仰的體現,更是對歷史、文化、鄉愁的守望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