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丨 李琳
出品丨鰲頭財經
古茗奶茶又攤上事了。日前,古茗奶茶官方發布的一段員工“頭掛謝罪牌手帶紙托手銬”的視頻在網上引發了不小的爭議。隨后,古茗迅速刪除視頻,并發表道歉聲明,稱將在未來的推廣活動中更加謹慎,以防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作為新茶飲市場成立時間較早的品牌之一,古茗已經發展成市場的頭部品牌。數據顯示,2023年古茗的門店數量超過9000家,有望成為繼蜜雪冰城之后,行業第二個門店數量突破1萬的新茶飲品牌。但進入2024年以后,古茗的擴張速度明顯慢了下來,實現萬店目標的時間被延長。
01
玩梗“翻車”,古茗火速致歉
在“9·18”這個特殊的日子里,古茗奶茶發布的一則視頻讓其成為輿論的中心。視頻顯示,幾名身著古茗工服的員工脖子上掛著寫有“忘放吸管罪”“打翻茶桶罪”等內容的謝罪牌,雙手被紙托束縛著,作低頭認罪狀。該視頻發出后,引發了大量爭議,不少網友對古茗的這種營銷方式表達了反感。
隨著輿論的發酵,9月18日下午,古茗通過官方微博發布致歉聲明,稱視頻借鑒了抖音平臺上熱梗“舔狗罪”+“雙杯杯托手銬”的創意,結合門店工作場景,由分公司員工與門店店員扮演并拍攝。自以為搞笑的“玩梗”,給部分網友帶來了誤會與不適。
古茗表示,收到網友反饋后,第一時間下架了視頻,并誠懇致歉,也將引以為戒,在今后的推廣策劃中更加審慎,避免誤會。
盡管古茗第一時間刪除視頻并道歉,但網友們并不買賬。有網友表示,看了古茗的致歉聲明,“感覺沒啥誠意”。也有部分網友認為,玩梗也要有底線,不能為了流量不擇手段,并提醒古茗加強審核,不能讓這種誤導性內容再次出現,“不然品牌形象真的很難挽回”。
還有網友替古茗員工抱不平,認為古茗更應該向員工道歉,“員工也是人,也有尊嚴,為了博流量,古茗拿員工當小丑”。
有評論認為,不是什么梗都能拿來玩,在社交平臺上引流是正常操作,但拍攝上傳這樣令不少人無法接受的內容,暴露出決策者在內容傳播中缺乏社會責任的一面。
事實上,這不是古茗第一次陷入輿論風波之中。據相關媒體報道,今年6月,古茗在手提袋印的最新Logo引發爭議,古茗對此解釋稱是“古”字的變形,但不少網友認為古茗此舉涉嫌擦邊。7月,有消費者投訴稱購買的古茗奶茶杯中有紅色漂浮物,疑似“血痰”,相關話題迅速發酵,并登上了社交平臺熱搜,并引來監管部門介入。
此外,鰲頭財經注意到,在黑貓消費者投訴平臺上,截至發稿時,與古茗相關的投訴量有近2000條,其中不少消費者因古茗茶飲的產品中出現異物,甚至喝出蒼蠅、蝸牛等情況而發起投訴,要求古茗解釋、退款或賠償。此外,還有消費者對古茗服務質量發起投訴。
02
直營門店僅個位數?
上市變遙遙無期
從2010年在浙江臺州開出第一家門店,古茗經歷十多年發展,到2023年末,其門店數量已經突破9000家。如果按門店規模來算,古茗在新茶飲領域的門店數量僅次于蜜雪冰城,成為新茶飲領域不容忽視的力量。
尤其是2021年至2023年,古茗在全國的門店數量幾乎增長一倍。根據古茗此前披露的招股書,門店數量由2021年的5694家增至2023年的9001家。其中,加盟商門店占據了絕對比例,古茗直營的門店僅有6家。
在競爭激烈的新茶飲賽道,通過加盟的方式有利于品牌擴大規模,快速搶占空白市場,這被包括古茗在內的新茶飲品牌視為發展的重要籌碼。2021年以來,一向堅持直營的喜茶、奈雪的茶等品牌也放開了加盟,搶奪加盟商,擴大規模。但如果過度依賴加盟,不僅對企業的運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在無形中增大了品牌風險。
古茗在披露的招股書中明確表示,加盟商通常獨立經營,對門店的日常運營負責。換而言之,古茗的加盟店主要由加盟商負責,包括日常員工招聘、培訓、門店服務等,主要依靠加盟商進行,加盟商經營的好壞,也直接影響著古茗的整體業績。而一旦加盟商門店出現問題,直接影響的是古茗在消費者群體中的口碑。
從目前情況來看,依靠大規模加盟,古茗迅速發展壯大,并有了沖擊資本市場的實力。今年1月份,古茗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6個月后,招股書失效,古茗也未再更新招股書,茶百道卻順利登陸港股。
新茶飲市場從2023年開始便持續內卷,價格戰席卷了整個賽道,為了吸引消費者,不少新茶飲品牌推出了諸如9.9元甚至價格更低的產品,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欲上市品牌的財務表現,也讓市場投資者變得更加冷靜。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各大新茶飲品牌通過招商加盟加大對下沉市場爭奪的力度,在二線及以下市場占有優勢的古茗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比如喜茶在下沉市場推出了“喜茶·波波站”奶茶專賣店,奈雪的茶在去年7月向三四線城市開放了加盟業務。在眾多品牌對下沉市場的布局中,古茗也不得不貼身肉搏,采用地域加密策略以應對。
鰲頭財經注意到,進入2024年,古茗的擴張速度明顯慢了下來。根據窄門餐眼統計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古茗新開門店數為525家,較去年同期下滑超70%。
古茗能否守住眾多同類品牌的進攻,保持自己的優勢的同時持續提升對加盟店的運營管理能力,進一步鞏固自身業績基礎,為重啟上市做準備,鰲頭財經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