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曹天偉中通客車自動化生產流水線。 □朱茂明攝
隆冬時節,新舊動能轉換的熱潮涌動魯西。在去年11月29日召開的2019山東(聊城)新舊動能轉換基金項目推介會上,聊城面向省市25家基金管理機構和15家金融機構集中推介了42個優質產業項目,現場達成意向投資項目18個,基金投資額21.3億元。去年12月2日至4日,我市對11個縣市區的66個項目進行集中觀摩。一個個大項目拔地而起、快速推進,讓大家在“大比武”中看到了發展、比出了干勁、增強了底氣!
2019年以來,我市緊緊扭住新舊動能轉換這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打出一系列“組合拳”:全力以赴上項目,二三季度新開工重點項目數量均列全省第二位,100個工業重點項目開工94個,20個已竣工投產或部分投運;聚精會神抓招引,1-11月份全市招商引資到位資金327.26億元,完成年度目標的109.09%;盯緊靠上解企困,前三季度,289家營業收入過億元企業中有192家實現同比增長……
這場發生在經濟領域的深刻變革,正轉化為聊城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堅毅行動。
(一)
當前,全省新舊動能轉換到了最“吃勁”的時候,聊城如何破局?統籌布局、政企聯手、合力攻堅,才能形成最強大的推動力。
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在此時充分凸顯。我市設立了10億元的聊城市新舊動能轉換引導基金,同時積極對接省級引導基金,山東省首批公示的項目中,聊城有5個項目入選,基金總規模11億元,省級基金給予支持2.2億元。設立了6支創投母基金,認繳規模達50億元,實繳規模10億元,投資落地9個重點項目。創設了市級企業應急轉貸母基金,帶動市縣各級成立8戶應急轉貸基金公司,注冊資本金5.3億元,為50余家企業累計轉貸6.7億元。
設立新舊動能轉換引導基金,只是聊城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的系列“組合拳”之一。為做優做強有色金屬及金屬深加工、綠色化工、先進裝備制造、醫養健康等九大產業集群,我市編制完成了九大產業集群專項規劃,圍繞每個產業集群成立一個工作專班,及時協調解決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印發實施了《聊城市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督導考核辦法》,對考核指標和重點任務建立臺賬,全程督導、定期調度。目前,茌平信發鋁業正在規劃建設鋁精深加工千億產業園,再造一個新信發;魯西集團正在與央企中國中化集團開展戰略合作,三年投資120億元,努力打造全國最大的化工新材料和化工裝備制造基地;華潤集團生物醫藥產業園和萬象匯商業綜合體項目也落戶我市。隨著高質量發展的生產要素加快匯聚,聊城面向未來的新優勢正在加速形成。
既謀長遠,也謀當下。針對當前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問題,我市堅持每月召開縣委書記座談會調度項目建設、“雙招雙引”等進展情況;成立了投資運行和工業運行指揮部,成員單位幫包重點企業,縣市區黨政班子成員遍訪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幫助解決問題。
(二)
萬達歡樂小鎮文化旅游項目總投資140億元,占地1205畝,規劃總建筑面積163萬平方米,全部建成后將成為冀魯豫交界地區規模最大、理念最新、業態最全的大型城市生活商業綜合體。
阿里云創新中心·智匯谷產業基地項目建成運營后,將形成以云計算、大數據為基礎(下轉A8版)
(上接A1版)的大數據應用產業集群,可孵化數千家中小型優質企業,引進百余家國內外頂尖人才,千余家企業機構入駐……
全力以赴抓項目、盯項目、上項目,成為一年來聊城新舊動能轉換的最強音。
新舊動能轉換關鍵在產業,核心在項目。今年以來,我市建立了重大項目落地機制,實行領導聯系幫包、要素保障、考核評比、周通報、月調度制度;成立了重大項目并聯審批協調小組,協調解決有關重大問題,統一規范項目并聯審批流程,領導推進重點項目落地工作;創新項目審批和服務方式,社會投資工業項目從簽訂土地出讓合同到施工建設,審批時間不超過15個工作日,實現“拿地即開工”。
日前,投資6.5億元的希杰九期核苷酸項目投入試生產,這是世界500強韓國希杰集團自落戶聊城以來第八次追加投資。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楊廣平說:“企業一入駐,我們就給希杰集團規劃了1000畝產業園,在土地資源十分緊張情況下,我們給他預留了400畝土地,為企業留足發展空間,為盡快上項目奠定基礎。”在政府全力支持下,該項目從簽約到試生產只用了不到11個月。
針對制約項目開工建設的問題,逐個剖析原因、跟蹤破解,已經成為各級各部門的工作“常態”,這也為項目順利推進打下了堅實基礎。全市一季度新開工重大項目數量列全省第16位,二三季度新開工數量均上升到第2位;100個工業重點項目開工94個,20個已竣工投產或部分投運。
(三)
“我們與武漢長飛共同開發的聚酰亞胺特種光纖已經開始銷售,打破了國外特種光纖行業的壟斷,目前華為正在與我們對接。”2019年12月2日上午,在陽谷波米科技液晶取向劑和光敏性聚酰亞胺電子材料項目現場,項目的“高新元素”引起了全市重點項目現場觀摩人員的關注。
在一個個項目現場,一棟棟車間廠房,科技創新的氛圍越來越濃厚。
科技創新是培育新動能的源泉,也是改造和提升傳統動能的根本手段。一年來,我市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工程,立足自身特色和優勢產業,加大向上爭取力度,著力組織實施一批技術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的高新技術項目,帶動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突破關鍵技術。目前已爭取省級以上重大科技項目19項。同時出臺了《產學研合作引導資金管理實施細則》《科技成果轉化貸款風險補償資金管理辦法》等,全力推進科技惠企政策落實落地,讓更多企業享受到了政策紅利,激發了創新動力。
在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創新要素加速向優勢產業和項目聚集。依托行業領軍企業、高層次創新平臺,我市加快推動設立九大產業集群研究院,目前有色金屬及金屬深加工、現代高效農業產業集群研究院已經掛牌,其他產業集群研究院已經制定組建方案,正在有序推進。全市新增省級創新平臺19家,申報省級技術創新中心41家、省“千人計劃”專家工作站2家,省級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5家;培育市級重點實驗室37家。
創新環境的持續優化,帶動了一批創新型企業蓬勃興起。今年全市有116家企業申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申報數量歷史最多。通過實施“專精特新、育苗扶壯”工程,全市新增47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列全省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