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日報全媒體記者劉海恒
“‘江北水城’勁東風,城鄉處處盡勝景,物質精神皆文明,天下不敢小聊城……”悠揚清越的曲調,唱不盡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給聊城帶來的巨大轉變。
漫步城區街頭,公益宣傳廣告融入城市景觀小品、街頭雕塑,潤物無聲;徜徉公園廣場,文明出行已成為人人共識;背街小巷告別“臟亂差”,斑馬線前總見“車讓人”,職能部門“馬上就辦”提速增效……2019年以來,我市在全國文明城市創建中內外兼修、久久為功,將文明“底色”鋪展到城市的每一個角落,聊城處處唱響文明歌!
(一)
“當時著急看孩子,手機支付忘了輸密碼,今天補上這40元打車費,您一定得收!”2019年7月30日,沒能成功支付打車費的市民范女士幾經輾轉,終于找到了司機張師傅。“您這么講誠信,這錢不用收!”幾番推讓后,張師傅才接受了這筆“遲到”的打車費。
沒有文明的市民,就沒有文明的城市。聊城的文明之風,如今已拂遍街頭巷陌。
“我們是市12345市長熱線工作人員,大家有什么問題都可以提出來!”2019年9月29日下午,市市長公開電話受理中心工作人員走進東昌府區柳泉花園小區,在征求群眾意見的同時宣傳創城知識。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中,市直74個文明單位結對幫扶社區,從氛圍營造、環境衛生治理、社區功能建設、志愿服務等方面強化社區文明創建力量。各文明單位在辦公場所、幫包社區轄區制作發布的創城相關主題公益廣告,讓“文明因子”深深植入了城市肌體。
市“我身邊的創城故事”宣講決賽上,26名選手或激情澎湃、或娓娓道來,創城故事激蕩心靈;“小手拉大手”“消夏演出”等活動,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凝聚起了創城共識;創城倡議書、市民群眾文明行為明白紙、文明養犬知識等創城宣傳“硬貨”,“走”進水城千家萬戶;省駐聊、市屬新聞媒體及新媒體開設了“攜手共創文明城”等專欄,刊發推送了《聊城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綜述》等稿件200余篇……
從機關到基層,從城市到鄉鎮,文明創建熱潮此起彼伏,好人好事好點子層出不窮。“城鄉面貌日新月異,受惠最大的還是我們老百姓!”街頭采訪中,市民發自肺腑的感慨,就是城市文明最有力的詮釋!
(二)
往日秩序混亂、管理不到位的望湖小區,在文明城市創建過程中,重新找回了小區名字里的美麗與詩意。建筑垃圾、廢品隨意堆放在樓房周圍,隨處可見的僵尸車占據主干道,生活垃圾清運不及時……這些問題在市創城巡訪組暗訪督導后,得到了迅速整改。“小區從沒像現在這么干凈過!”2019年11月6日,望湖小區一位張姓居民告訴記者。
像望湖小區這樣的變化,絕非個例。在我市,各專門工作組、市直創建責任單位、各區迅速行動、層層發動,緊鑼密鼓地開展各項創建任務,創城工作呈現出“條條抓線、塊塊抓面,條塊結合、良性互動”的生動局面。
創城培訓組組織開展了“我身邊的創城故事”宣講比賽,市區聯動組織創城宣講;志愿服務組積極動員做好志愿者注冊和活動登記,開展豐富多彩的志愿服務活動,2019年全市注冊志愿者131600人,其中創城志愿者63836人,志愿服務總時長160余萬小時;窗口行業組開展系列督導檢查,要求明確臺賬清單,實行銷號管理;市容環境組、市城市管理局、開發區、高新區等扎實開展治理城區“十亂”專項行動,市城管局執法支隊清理流動攤點438處次、店外經營141處次,扣留擅自違規圈占隔離墩358個,清理亂貼亂畫10241處……在創城這場攻堅戰中,每一個責任人都動起來、忙起來,匯聚成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磅礴力量。
不經意間,人們總能在水城街頭與文明不期而遇:熱情周到的服務窗口、細致到位的便民設施、覆蓋大街小巷的“紅馬甲”志愿服務……在文明之花的裝扮下,美麗的水城越發動人。
(三)
問題導向,是我市創城工作一直堅持的理念。2019年,我市累計出動巡訪人員1200余人次,以農貿市場及其周邊的背街小巷、老舊小區為重點,一個點一個點地發現問題,發現、處理各類問題1500余件,并及時督辦,下足“繡花”功夫。
——《這些薄弱環節,給文明“打折”》《莫讓衛生死角拖文明“后腿”》《問診文明之“疾”涵養城市之美》……在聊城日報、聊城晚報、聊城新聞網等媒體開設的“曝光臺”,圖文并茂、直擊要害,將創城過程中出現的不文明行為進行曝光;
——“電視問政”欄目對市城市管理局、市交巡警支隊等單位進行專題電視問政,并通過“民生面對面”“媒體直通車”“水城啄木鳥”等欄目、版塊搭建起群眾反映創城問題的平臺;
——對巡訪發現的、來電反映的、媒體曝光的各類問題,通過電話即時交辦、工作群發送提醒、書面督辦等方式及時應對,疑難問題赴現場協調解決;
——74家文明單位同城區74個社區建立結對幫扶關系,并將幫包情況納入文明單位考核……
外部監督機制的常態化,有力促進了各有關職能部門積極履職,強化責任落實;文明單位幫包機制的常態化,讓各級文明單位示范引領作用以點帶面、充分發揮;志愿服務機制的常態化,更是形成了“志愿服務天天有,文明創建隨處見”的良好局面。
如今,讓人欣喜和信服的是,文明之風在水城不是“一陣風”,而是“四季春”;絕非“雨過地皮濕”“風過草抬頭”,而是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美麗水城在“創城”路上,將走得更實、更好、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