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為農業轉型升級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作為農業大市,我市不斷開啟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思維,在農業發展方面進行了諸多有益的探索。
2018年10月,聊城郵政在全省率先引入郵農場“互聯網+農業”服務模式,為傳統農業轉型升級插上了有力翅膀。老百姓只需通過手機上的一個APP,就能夠享受到免費的科技服務。截至目前,全市郵農場試點拓展到4個縣11個鄉鎮,發展村級服務專員161名,發展會員4773戶,覆蓋面積3.1萬畝。
有效 為農業插上互聯網翅膀
互聯網和農業如何結合,聊城郵政一直在研究和探索。“互聯網的發展是大勢所趨,我們郵政要有效利用互聯網這個工具去服務三農。郵農場模式推出之后,給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先期試點的冠縣范寨、定遠寨,莘縣觀城、張魯,臨清尚店等鄉鎮的服務專員和老百姓有深切的體會。”市郵政公司總經理王開峰說。
“郵農場項目確實是一個好項目。”冠縣定遠寨鎮呼家村郵農場的服務專員呼順堂說。去年5月份,郵農場項目在定遠寨鎮落地之后,他是第一位加入郵農場的服務專員。通過前期講解宣傳,呼家村共有16戶78畝地加入郵農場項目。“郵農場項目提供全程跟蹤服務,種植的玉米長勢比對照田好很多,畝均增產40公斤至150公斤,得到了村里很多農戶的認可。有了這個對比,村里的群眾積極性就上來了,冬季小麥示范田整整比玉米季增長了2倍多,達到186畝。”呼順堂說。
有利 讓農民學會科學種田
農村勞動力高齡化也是目前農業發展遇到的一個難題。“我所在的呼家村有1100人口,1200多畝耕地,但是目前很多年輕人外出務工,父母年齡大了,對莊稼照看得不是很好。”呼順堂說。
為破解這一難題,更好地為農村群眾服務,郵農場項目制定了詳細的會員服務計劃和流程,為每一戶使用套餐的農戶建立示范田檔案,從種到收,建立農作物生長檔案,直至跟蹤作物的收獲水平,確保與對照田形成增產優勢。
2019年,項目示范田覆蓋耕地面積8517畝,郵農場項目從套餐肥配送、施肥提醒、澆水提醒、打藥提醒到試驗田產量對比、農事托管等方面細化服務,以“農事服務+科學指導+托管服務”理念幫助農民種田,讓農民不僅實現了降本增產,還學會了如何“科學種田”。“省時省心省力,還增產增收。”呼順堂說。
有力 推動小農戶對接現代農業
“為老百姓服務就是我們的初心。”王開峰說。自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已經連續16年聚焦三農問題。聊城郵政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服務三農模式不斷創新。
“郵農場采用合伙人模式,郵政與服務專員之間是一種共建、共享、共贏的經濟關系。”王開峰介紹。這種模式既發揮了專員自身的影響力和能力,又發揮了郵政自身具有的各種資源優勢,實現了優勢互補,強強聯合,更好地推動郵農場項目開展。
“小農戶對接現代農業其實是一個觀念的問題。”王開峰介紹,“單家單戶進行產業鏈銜接很難,只有在龍頭企業帶動下才能銜接,農戶和企業完全可以構建成一個命運共同體,實現雙贏。”郵農場項目旨在實現產、供、銷一體化,整合農機專業合作社、社會化服務公司、糧食企業等資源,搭建共享平臺,降低種植成本。今年,郵農場項目將進一步加強與專業農業服務機構的合作,提升服務水平,擴大托管規模,促進農戶增產增收。工作人員在冠縣范寨鎮范寨村“郵農場”示范田進行統一噴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