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聊城市各地“戴著口罩”抓發展,在全省第一個實現規上工業企業復工率100%。規上企業全面復工之后,如何提升復工復產的“成色”,實現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兩手抓”“兩手硬”?找準著力點精準施策,幫助企業紓困解難,應是當務之急。
打通企業復工的每一根“毛細血管”,關鍵是精準。復工復產是一項系統工程,原材料供給、物流配送、上下游企業配套、市場銷售等諸多操作鏈環環相扣,每一個鏈條都不能“卡殼”。任何一個環節不理順,企業復工復產都無法“底氣十足”。
從按下“復工鍵”到全面恢復產能的過程中,企業會遇到各種實際困難。聊城市絕大多數企業都處于特定產業鏈中,不少產業鏈上的中小企業因疫情影響復工不同步,使已復工企業面臨材料不足、部件短缺、銷售受阻等困難。同時,不同企業面臨的具體問題不一樣,確保政策發揮作用,必須分類識別、精準施策。除了出臺政府兜底、財政補貼等專項政策,還需要不斷創新思路,多一些務實有效的辦法,多一些精準貼心的服務。
許多成功做法證明,服務企業必須細而又細、實而又實,避免“一刀切”。寧波市成立了9個服務小組,將吉利汽車的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全面梳理,進行點對點、一對一幫扶,化解了企業上下游產業鏈阻滯困境。這種集中力量、集中資源的“組團式服務”,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服務效能。
當前,聊城市派出11個督導組指導各縣市區做好疫情防控和企業復工復產工作,并派出了專門人員駐廠服務。在“組團式服務”對接企業的過程中,要提供“保姆式”服務,大到企業原料、資金、人才的供給,小到員工口罩、出行、就餐的配套,都要一一過問,確保各項舉措實實在在惠及企業。各駐廠員不僅是政策的“傳聲筒”,更要成為企業困難的現場調解員,搶在時間前面幫助企業解決用工難、疫情防控難、交通物流難、供應鏈協同配套難、市場拓展難等難題。
制約復工復產的“痛點”,也是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著力點”。只要政企齊心、同舟共濟,我們定能把流逝的時間搶回來,把冬天的損失在春天拿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