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頁 > 周邊 > 聊城 > 正文

綿駒善歌 雅俗共賞

來源:聊城日報編輯:胡浩亮發布時間:2020-03-11 16:24:04

  古有“十二音神”,也稱“十二歌神”,多為在民歌及音樂上有極高造詣的行業大家,并以“猿音”云音”等標注其聲音特色。其中的一位“歌神”,便是“琴音”綿駒。

  如今,站在高唐縣的一方土地上,依稀間似乎仍可看見那位青年的身影。嘴唇一張一合間,或贊美勞動,或歌頌愛情。嘹亮高亢的聲音自千年前傳來,依然清透有力,久久縈繞于心。

  綿駒生于春秋時期齊國屬地高唐,是當時(齊襄公至齊桓公之間)最有影響且名垂史冊的一位歌唱家,后人尊為“歌神”“歌圣”,臺灣出版的《行神研究》一書稱其為“音神”,是有史以來多種典籍史書記載的第一位國家級“歌星”。

  綿駒的傳說,在高唐、禹城、齊河等地廣為流傳。高唐縣多部縣(州)志均有記載。民國初年,高唐縣城東門外路南不遠處,還有“綿駒故里”碑一通。再向南里許,便是綿駒墓,直至民國初年,這座墳墓仍在。墓西南方三丈之遠處,有“弟子安琪守墓處”石碑一通,后來兩碑均移至東門外的“鳴山書院”中,今已難尋其蹤跡。

  墓塌了,碑沒了,但綿駒已名播千里,其業績永載汗青。綿駒的名字不但經常從文人墨客的筆端流出,古時皇帝也曾將其寫入詩中,乾隆皇帝的《高唐懷古》,就有“為憶綿駒能變俗,深慚刑措讓成康”的句子。

  “綿駒在世之時,弟子眾多,而生前所創作、演唱的歌辭被收入《詩經·齊風》中,為后世代代傳唱。”市級“非遺”項目——“歌神”綿駒傳說的主要傳承人、高唐縣原文聯主席張志忠說。

  春秋時期的日光,對于農人來說更為“毒辣”。在徭役與監視之下,百姓常常早出晚歸,忙得晝夜不寧。公爺的吆喝聲中,人們面朝黃土背朝天,個個喘著粗氣,汗如雨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也,不夙則莫。”年幼的綿駒隨父母來田間勞作,見此情景,忽而高聲唱道。

  聲音清亮圓潤,短短幾句,便將人們心中的不滿與悲憤宣泄得淋漓盡致,得到大家的一致喝彩。此后,綿駒善歌的消息便不脛而走,人們常于傍晚聚集到禾場地上,聽他唱歌,甚至向他學藝。

  綿駒所唱,既有對勞動人民真實生活場景的記敘,也有對純真愛情的贊美,更有對荒淫無度的君主的諷刺。不僅內容豐富多彩,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地方特色,而且形式上不流于俗、獨辟蹊徑。“聞得有綿駒善歌,雅俗共賞。”從皇帝到主政一方的官吏,從戲劇大師湯顯祖到才華橫溢的文人墨客,他們都對綿駒尊崇有加。

  據《孟子·告子章句下》記載:“綿駒處淤高唐,而齊右善歌。”“齊右”即齊國西部,也就是綿駒的家鄉。綿駒在世時,其弟子眾多,形成浩大的民歌隊伍,為古代民間歌舞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唐代房玄齡等人主編的《晉書》中也曾寫道:“于時綿駒結舌而喪精,王豹杜口而失色,虞公輟聲而止歌,寧子斂手而嘆息,鐘期棄琴而改聽,尼父忘味而不食……”時過千余年,綿駒的影響力仍長久不衰。

  “綿駒雖不存,善歌表其里。”清代學者錢謙益路過綿駒故里,心生感嘆,如是寫道。相傳,綿駒曾因在朝堂歌諷齊襄王而被關押,回家后不久,便一病不起,聽聞鄉親中涌現出了優秀歌者,方才含笑撒手人寰。

  “2004年,為紀念綿駒,高唐縣成立了老年合唱團,并起名為‘高唐綿駒合唱團’。”張志忠說,“綿駒是高唐歷史發端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自春秋而來,將走向永遠……”

?2018中原新聞網站版權所有

亚洲美女网站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久久tv免费国产高清,国产日韩AV免费元码一区二区
日本性爱本地网站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va成精品在线播放人 | 色综合视频一区中文字幕 | 亚洲欧洲日产韩国综合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