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滔滔,奔騰千年;運河文化,星河燦爛。運河通塞,很多城鎮因之而興衰;運河塑魂,又為當下的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
從“李海塢”,到“李海務”,運河文化在這里沉淀,孕育出底蘊深厚的“非遺”項目。近年來,度假區李海務街道將“非遺”傳承與脫貧攻堅結合,與鄉村振興結合,積極引導轄區內11個“非遺”項目緊跟時代,煥發新活力,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助推器”。
在2020年省“非遺月”啟動儀式上,李海務街道被評為第二批(共10個)全省“非遺助力扶貧、推動鄉村振興”典型鄉鎮,為全市唯一。
就業扶貧寸土生金 帶動增收
近年來,李海務街道劉道之村的蒲公英茶葉、傳統豆腐、土法榨油3項傳統技藝創新發展,重新走進大眾視野。尤其是劉道之野生蒲公英茶,以其特有的品質,受到廣大游客和消費者的青睞,產品遠銷全國各地,供不應求。
2017年,道之健康文化旅游管理有限公司流轉土地107公頃,建成全國最大的蒲公英生產加工基地。生產規模的逐漸擴大,帶來大量的勞動力需求。“通過從事蒲公英種植管理、采摘、加工及銷售,本村及周邊12戶貧困戶在我們基地實現了迅速脫貧。”劉道之野生蒲公英茶非遺傳承人孫廣斌說。
50多歲的云小珍,因腿腳不方便,沒有可靠的收入來源。為減輕她的生活負擔,道之健康安排她做一些剪葉、收葉的輕便工作,一年下來,收入達2萬元。據經理葛明介紹,蒲公英的剪葉、收葉、分揀、包裝等各個環節,都需要工人,平時在基地工作的本村貧困群眾就有10多人,農忙時,劉道之村周邊的曾莊、王莊、白莊等村的貧困群眾也會過來打零工。
土地流轉也是道之健康助力脫貧的一大亮點。每公頃22500元的流轉費,不可謂不高。“村民一方面可以通過土地流轉每年獲得穩定收益,另一方面可以從繁重的土地勞作中解放出來,到外地打工,收入實現了‘雙豐收’。”孫廣斌說。
教育扶貧貧困家庭 學費全免
近年來,青龍堂四節流星鏜積極開展“非遺”進社區、進農村、進校園活動,并創建了全市第一個四節流星鏜傳習所。目前,在度假區李海務街道的周店村、譚莊村,朱老莊鎮的兩界村、宓城集和陽谷縣郭屯鎮劉莊村,都有練習者。青龍堂四節流星鏜連續3年參加度假區“一年一村一場戲”公益演出活動,廣受觀眾喜愛。
青龍堂四節流星鏜可以健體防身,很多孩子對此有著濃厚興趣,目前,傳習所內學生數量已達120個。而對于一些家庭困難的孩子,傳習所也有很多愛心舉措。
7歲的宋海萌,家里只有父親在外打工,支撐著全家的開銷。青龍堂四節流星鏜第六代傳承人張青見宋海萌能吃苦、練習勤勉,就給她減免了所有費用,現在她已在傳習所學了近兩年;伍永博,父母是河南來聊打工者,張青對他也是格外照顧,并且手把手地教,連續兩年,伍永博都在全國全民舞林大會上獲得金牌。“家庭條件不好的、單親家庭的,學費全免,很多時候,衣服、器械的費用也給免了。”張青說。一年的正常學費是2000元,如今已有20多個貧困孩子免費在這里學習。
健康扶貧樂善好施 醫者仁心
2005年,高新區許營鎮曹官屯村的周生星,被車撞斷了大腿,聽說姜氏膏藥對于治療各類骨折、腰腿損傷具有一定療效,便慕名找到姜氏膏藥制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姜國旗。經過20多天的膏藥拔毒,周生星的身體漸漸好轉。了解到周生星的家庭狀況不是很好后,姜國旗便給他減免了8000多元的醫藥費,并為他捐款1400多元。如今周生星身體不僅痊愈,還結了婚,有兩個孩子,生活得很好。
多年來,姜國旗每年治療骨折患者3000余名,各類頸肩腰腿痛患者萬余名。患者送來的牌匾有200余塊、錦旗有100多面、感謝信達1000余封。
第五代傳承人杜德臣,繼承了姜國旗樂善好施的高尚醫德。一次,一位獨自生活的老太太前來看病,付醫藥費時,從口袋里掏出來的都是幾元幾元塊的零錢。杜德臣沒有收她的醫藥費,又將后期的推拿、理療費用免了。“幾貼膏藥錢,對家庭狀況不好的老太太來說,是不少的數目,我自己先墊上,讓她自己留著錢,買點好吃的。”杜德臣說。
像這樣醫藥費全免的情況,杜德臣能想起來的也有上百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