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臨清市魏灣鎮按照“全域綠化、全民綠化”的工作思路,瞄準本地苗木資源優勢和鎮域發展定位,大膽探索、銳意改革,著力破解綠化資金籌集難的問題,創新推行“1+N”綠化管理模式,積極打造海棠小鎮。
瞄準定位抓綠化。魏灣鎮擁有100公頃海棠園,生態、旅游資源十分豐富。為突出“海棠小鎮”這一定位,魏灣鎮將海棠、月季作為鎮域綠化的主要苗木,創新推行“1+N”綠化管理模式,“1”就是政府主導,“N”就是多渠道全方位發動村、企業、群眾搞好綠化工作,形成目標明確、責任清晰、統籌有力的綠化管理體制。
村企結合抓綠化。該鎮實行“村委會+企業”的合作模式,共同助力美麗鄉村建設。企業免費提供海棠苗木;村里提供路邊地、胡同兩側地;企業提供技術指導,確保海棠栽植成活率;村里負責后期管護。目前,全鎮23個村計劃栽植、補植海棠苗木10185棵。
清理溝渠抓綠化。該鎮將坑塘溝渠綠化作為重點,對轄區內河道、主要排水渠及坑塘進行了專項清理,既保障了春灌,將溝渠、河沿對外承包后又增加了村集體收入。
發動群眾抓綠化。該鎮結合美麗庭院創建工作,引導村民對房前屋后、庭院以及空閑宅基地進行綠化,既解決了垃圾亂堆亂放和雜草叢生的問題,又改變了政府主導投入的單一模式。
□聊城日報全媒體記者苑莘通訊員卜祥元
“體溫正常,可以進來上班……”3月12日,莘縣張寨鎮三合村的“扶貧車間”門口,負責人賈九靈正忙著為員工消毒、測量體溫。車間內,機器轟鳴運轉,10多名工人在熱火朝天地生產作業。
“我們這個車間主要生產塑鋼型材。年后受疫情影響,停工了一段時間,工人們都盼著開工。前幾天一接到可以復工的通知,我就立即聯系工人,并與壽光的一家企業簽訂了供貨訂單。現在返崗的16名員工,都是周邊村莊的群眾,每人每月工資3400元左右。有了國家好政策的扶持,我們廠子要進一步擴大生產,讓更多群眾可以在‘家門口’就業。”提到自己的“扶貧車間”,賈九靈說。
張寨鎮共有鎮級扶貧項目2個、村級扶貧項目13個,每年帶來扶貧收益64.95萬元,在為全鎮283戶貧困群眾提供穩定收益分紅的同時,還可安置就業230余人。疫情防控期間,為確保“扶貧車間”正常運轉,保障工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該鎮專門成立了工作組,一對一指導幫助各“扶貧車間”、扶貧項目做好防疫物資儲備、返崗人員培訓、應急預案制定等工作。明確專人對車間廠房每天全面消毒4次、對員工每天測量體溫2次,并嚴格落實進出登記、錯峰生產、佩戴口罩等措施,切實筑牢安全生產“防護墻”。
“目前,全鎮15個扶貧項目已全部恢復生產,另外,我們還幫助22名有就業意愿的貧困群眾在企業、超市實現了就近就業。下一步,我們將努力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重點抓好扶貧項目增效、貧困群眾增收等工作,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該鎮黨委委員鮑麗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