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袖手看”到“動手干”、從“要我做”到“我要做”、從“老頑固”到“清潔戶”……
連日來,在全市開展的“家家整潔、村村清潔”自主治理行動中,東阿縣姜樓鎮群眾積極響應號召,爭做“雙潔”行動達人,全鎮上下掀起了提升家園人居環境的熱潮。
從“袖手看”到“動手干”——
掀起人居環境整治熱潮
“這是村里給環境整治先進戶發的獎勵。”3月10日,歸德鋪村村民張金煥拎著一塊毛巾,笑呵呵地說,“我也不是光沖著這塊毛巾來的,關鍵是要面子,我們家的環境衛生搞不好,大家不得說我是懶婆娘呀!”
“小獎品的發放起到了大作用。現在,村里每周評比一二三等戶,給他們發獎品,漸漸地,村里形成了一種比學趕超的氛圍,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氛圍甭提多熱烈了。”歸德鋪村黨支部書記佟琛說。
自該鎮每周評比“美麗庭院”以來,群眾們自發拆除了破舊院墻,清除了室內室外堆放多年的雜物,還種上了花花草草,“愛美比美”逐漸成為風氣。如今,不論是咸菜壇、酒壇,還是廢舊石磨,都成為村民舊物造美的“寶貝”。
從“要我做”到“我要做”——
群眾參與,事情才能做好
干凈整潔的街道,青磚鋪的門前路……走進姜樓鎮咸集村,農戶門前新鋪就的青磚路格外惹眼。
“村里提供青磚,我花了兩個下午就鋪好了門前路,以后再也不怕下雨天踩一腳泥了。”咸集村村民劉大爺說,“村里還給我們提供了花種,一分錢不花,就能把門前的環境搞好,我們干嘛不做呢?”
“群眾要什么,我們就干什么,這是我們開展整治工作的出發點。”姜樓鎮陳咸片區黨委書記時丕坤說,“鎮上多次開會部署工作,讓村黨支部成為整治工作的帶動主體,多為群眾做實事,讓群眾得實惠。我們就想著讓有意愿的群眾自己修家門口的路,群眾愿意干了,整治的效果也就出來了。”
從“老頑固”到“清潔戶”——
文明素養在細節中提升
“老馮,起得挺早啊!”
“年紀大,覺也少了,起來打掃打掃衛生!”
3月12日一大早,姜樓鎮后寺村村民馮玉林把院子打掃得干干凈凈。在此路過的村黨支部書記馮擁軍向他豎起了大拇指。
自從家里掛上“清潔戶”的牌子后,馮玉林更加積極主動地打掃庭院了。但就在幾個月前,村干部還在為這位“老頑固”不肯配合工作傷透腦筋。
馮玉林是個單身漢,雖然家里居住條件不錯,但是院子里、房屋內卻很亂,村干部苦口婆心地勸他打掃一下,但總不見成效。在姜樓鎮,像馮玉林這樣的村民不在少數。群眾參與度不高、思想觀念難以轉變成為令村委會“頭疼”的事。
為充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鎮村干部首先帶頭做好示范,進組入戶,幫村民搬柴草、清陽溝、掃院落,一些衛生死角和陳年垃圾逐漸被清理干凈。馮玉林家也被大家打掃得煥然一新。
“這樣一清理,看著舒服多了。”看到村干部一趟趟來幫忙,不太配合的馮玉林慢慢有了轉變,天天把院子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凈凈。上周,馮玉林被評為“清潔戶”,昔日的“老頑固”成為村里人居環境整治的“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