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春意正濃。
走進金堤河畔陽谷縣金斗營鎮西金村的華宇食用菌種植基地,記者掀開 一間菇房的門簾,伴隨淡淡的清香,映入眼簾的是一根根鐵棍搭建而成的“蘑菇大廈”,每半米高為一層,共有5層,每層都鋪滿了厚厚的黑色培養料,一朵朵鮮嫩的雙孢菇就從培養料中鉆出來。
據華宇食用菌種植基地負責人賀增貞介紹,2017年,該基地采用“扶貧資金+村民自籌”的方式,投資200萬元建成10座高標準恒溫菇棚,對金斗營鎮部分貧困戶開展“點對點”幫扶。2018年,該鎮又整合扶貧資金200多萬元,新建19座高效溫室菇棚,其中15座是扶貧棚,用于扶持全縣范圍的插花貧困戶。
眼下,正值雙孢菇收獲季節。連日來,每天都有10多名工人在基地雙孢菇大棚里加緊采摘、分揀、裝籃,忙得不亦樂乎。這些工人都是來自附近村莊的貧困戶,以及因為疫情無法外出的務工人員。“我去年在天津打工,今年受疫情影響沒有外出。現在鎮里發展食用菌產業,需要大量人工,我在這里干了兩個星期的活,每天收入六七十元,實現了家門口就業。”一位村民說。
產業扶貧,如何“扶”出質量?“為了保障項目收益,我們在原來種植雙孢菇的基礎上,新引進了草菇品種。”賀增貞告訴記者,“草菇一年栽培6次,雙孢菇一年只能栽培3次。我們把草菇生產剩下的菌料,再加上配制的肥料,重新發酵后可以用來栽培雙孢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收益。”
“扶貧資金的持續投入和項目的規范化運營,保障了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金斗營鎮扶貧辦主任周長忠介紹,華宇食用菌種植基地每年按照扶貧資金投入的8%繳納租賃費,這部分資金都直接發放給項目覆蓋貧困戶。目前,共有120多戶貧困戶獲得分紅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