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
最近,市第四人民醫院的干部職工迎來一則喜訊:在剛剛公布的“2018年度全國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中,市四院在和全省各級精神衛生醫療機構的同臺競技中脫穎而出,奪得“山東省精神衛生類第一名”的佳績。而在此前,該院在2019年市直事業單位績效考核中獲得一等獎,在“法治醫院建設”“省級文明單位考核”“市直醫院滿意度測評”中均名列第一名。拿下這些分量十足的榮譽,靠的是什么?
看似偶然的背后,實則是必然。多年來,市四院秉持“替政府分憂,為社會奉獻”的辦院宗旨,實行軟件硬件雙向發展,興大愛、聚正氣,育文化、固根本,重創新、激活力,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篤行致遠、砥礪奮進。從十多年前的資不抵債、負債2000萬元,到目前資產逾億元;從8個病區、不足300張開放床位,到目前27個病區、1800多張病床,年收治住院病人10000多人次;從單一精神疾病治療,到目前心理、精神、內科、神經科、外科、中醫科、健康管理、老年醫養中心等多學科并存的三級甲等醫院……千日澆灌之功,正催開最美麗的花朵。以愛為根,營造每位病患的“溫馨之家”
7月20日上午,市四院精神科病區內,患者張仲成(化名)在病友和病區醫護人員的祝福中度過了難忘的一刻。當他吹滅生日蠟燭,品嘗甜美蛋糕的那一刻,幸福的淚水禁不住滑過臉龐。
在市四院,很多這樣的溫馨場景已經烙在病人和醫護人員的腦海里。在充滿溫情的交流互動中,醫患關系更加和諧,心與心的距離也在不斷拉近。
“精神病人往往在心靈上受過創傷,他們更渴望得到關愛。我們要做的,就是把病人當成朋友、親人和家人,營造愛的氛圍和磁場,讓他們時時處處得到尊重、理解和關愛。”談起對醫患關系的理解,市四院黨委書記武建胤如是說。
對患者的關愛,鐫刻在每個市四院人的行動中。在2008年的一次下鄉調研中,武建胤發現一位年邁的老媽媽就著鹽粒吃饅頭,為的是省下錢來給患有精神病的兒子看病,這讓他深受觸動。“絕不能讓老百姓因為沒有錢而看不起病!”這句沉甸甸的話,印在全院干部職工的心里。多年來,市四院先后開展了“弘揚四德精神,奉獻天使愛心”捐款活動、“落實《精神衛生法》,建設美麗聊城——心連心惠民救助活動”、“獻愛心、創和諧”貧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救助活動等各種愛心惠民活動,累計投入愛心惠民資金1000多萬元,惠及千余名貧困精神疾病患者;開展“黨員干部結對幫扶貧困精神疾病患者”活動,以“一幫多”“多幫一”的形式為貧困精神疾病患者捐款;面向貧困精神疾病住院患者及急危重的急診患者開展了“先看病、后付費”服務,發動多次捐款,為貧困患者墊付醫療費用。
對患者的關愛,體現在服務的每個細節。在市四院,患者被稱為休養員,醫護人員與患者身穿相同服裝,讓患者時刻感受到醫患平等;病房床鋪采用家庭式元素布置,為患者營造家的氛圍;每月,各病房為患者過集體生日,醫護人員和患者同唱生日歌;每逢中秋、春節,市四院領導班子與患者共慶佳節,一起賞月、吃月餅、包餃子……2009年至今,市四院每年舉行一屆“醫患和諧康復運動會”,鼓勵恢復期的患者與醫護人員一起參加。2016年,市四院舉辦了首屆“醫患和諧文化藝術節”,患者與醫護人員同臺演出。
言成于行。一個個感人故事、一幅幅溫馨畫面,匯聚成愛的暖流,滋養著每位入院患者的身心,也成為市四院大愛的最好注腳。
以文化為魂,匯聚生生不息的向上力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每天早晨,市四院精神病房里都會傳出朗朗讀書聲。醫護人員和患者一起,共同誦讀經典、品味文化,成為一道別樣的文化風景線。
文以載道,成風化人。文化建設,是一個單位保持長久競爭力的源泉。走進市四院,文化元素遍布每個角落:每座樓的命名中均有一個“德”字;走廊、辦公區、休息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標語、優秀傳統文化闡釋標語隨處可見。濃郁的文化氣息,令人如沐春風。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多年來,市四院堅持以德為本,充分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對員工行為習慣養成進行熏陶、糾錯與提升,著力構建“仁者愛人”的服務文化、“厚德至善”的道德文化、“和諧利他”的關系文化、“行善盡孝”的家文化。市四院確定“道德講堂”為思想建設平臺,“厚于德,誠于信,敏于行”,傳播凡人道德故事。在每年的青年職工、中層干部培訓開班典禮上,武建胤都會為大家上傳統文化第一課,勉勵大家日行一善,教導大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全院45歲以下員工,每人一本《弟子規》《了凡四訓》,2020年又為干部職工購買了《優秀員工不可不讀的國學智慧》等書籍,讓員工從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汲取做人做事的智慧,用精神之光照亮他們的人生之路。
在抓好員工教育的同時,醫院組織開展了優秀傳統文化進病房活動,組織患者誦讀國學經典,習練“回春醫療保健操”、廣播體操,組織象棋比賽、繪畫比賽,對休養員進行身體、心理、康復三位一體綜合治療,受到住院患者的歡迎。
文明是最美的風景。市四院以創建文明單位為抓手,拓寬服務領域,提升服務質量。工作中,他們重點做到“四個著力”:著力抓好創建組織建設、著力加強“四德工程”建設、著力抓好“四化”建設、著力豐富文明創建內涵。在省、市級評選中,醫院有16名員工當選“聊城好人”,1人當選“山東好人”。醫院連續多年開展“文明科室”“文明員工”等評選活動,在全院營造了崇德向善、奉獻擔當的濃厚氛圍。
以創新為力,開啟競相涌流的“活力之源”
萬事日相催。創新,是一個單位永恒的發展主題。
率先倡導并推行非藥物治療模式,創新成立行為藝術治療中心,首個舉辦醫患和諧運動會……多年來,市四院在全省精神衛生治療領域的多項創新之舉,受到各方好評,更贏得了患者的交口稱贊。
醫療技術創新,提升疾病診治能力;服務理念創新,改善患者就醫體驗;管理制度創新,激發員工干事熱情。十多年來,市四院牢固樹立創新驅動發展理念,在開拓進取中積蓄發展動力、重塑發展格局、提升醫院核心競爭力。
“替政府分憂,為社會奉獻”,需要強大的“硬實力”。醫院加大學科建設力度,以心理醫院為平臺,細化專業學科,建成了行為藝術治療中心、心身健康管理中心、心理健康服務中心、醫養中心、醫學康復中心、失眠治療中心、周圍血管病治療中心、居家護理服務中心及老年心理病房,并成立了莘縣分院和魯西腦病醫院,服務觸角不斷延伸。購置經顱磁治療儀、法國鷹眼全身健康掃描系統、音樂放松催眠減壓系統等先進診療設備,能夠滿足臨床開展各種檢查、檢驗項目的需要。
對精神病人的治療,重在彌補他們內心的創傷,讓他們重回社會生活。市四院堅持“只要是有益于精神病人心身愉悅的都是康復”的理念,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現代醫學,獨創誦讀、農療、行為、生物反饋等十余種綠色療法,引入禪修、內觀、催眠、沙盤游戲、精神分析等多種前沿治療模式。創新成立行為藝術治療中心,開設生物反饋治療室、宣泄治療室、音樂治療室、生活技能訓練室、影視治療室、手工技能實施方案室、書畫閱讀棋牌治療室、運動治療室等,讓患者在做手工、繪畫、折紙、下棋打牌、練瑜伽等活動中愉悅身心。同時,不定期舉辦八段錦比賽、春季運動會、疊被子比賽。這些活動,有效恢復和提高了精神病人的社會功能,為病人重返社會、獨立生活打下了基礎。
在提升“硬實力”的同時,醫院持續推進管理制度創新,不斷增強自身“軟實力”。他們以三甲醫院創建及復審為抓手,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強化對醫療質量的管理,所有工作均遵循PDCA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則進行,全院上下基本形成了“以評促建、以評促改、持續改進”的長效管理機制。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引進平衡計分卡、360°考核等管理工具,把醫德醫風、群眾滿意度、優質護理服務指標等納入績效考核范疇,促進質量、安全、服務、管理水平提升。設立院長質量最高獎、全面進步獎等多個單項獎,充分調動了全院職工的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
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奮斗者。登高望遠,四院人正扛起新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在率先崛起的道路上披荊斬棘、奮勇爭先,努力書寫不負人民、不愧歷史的華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