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自冠縣縣城驅車向東,沿張甘路北上,約20分鐘后,一座玫瑰園映入眼簾時,記者來到了煙莊街道均莊子村。波光粼粼的君子湖,水花四濺的音樂噴泉……一處處美景,令人流連忘返。可是,2003年前,均莊子村還是一座“老大難”村莊:村民關系復雜、矛盾多;村內街道全是土路;村內沒路燈,夜間出行難……2003年,現任村黨支部書記馮英濤上任。村子為啥能大變樣?馮英濤說,他的“法寶”,就是時刻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
都說“瑞雪兆豐年”。但2005年冬天的一場大雪卻為村民帶來了麻煩:積雪厚度超過0.2米,壓壞了一些冬暖式蔬菜大棚。為幫助群眾自救,天剛亮,馮英濤就踏著積雪,深一腳淺一腳地出門了。全村20余座大棚,分散在村外的三個方向。馮英濤挨座檢查,看到誰家勞動力少,就幫著打掃積雪,或是幫忙把被壓塌的大棚支撐起來。當他爬上其中一個大棚時,沒掌握好平衡,身子一歪,從大棚上滑了下來。馮英濤疼得躺了好一會兒,又起身咬著牙把大棚檢查完。當他將受災情況如實上報后,回到家太陽已經落山了。忙了一天,馮英濤一頓飯也沒顧得上吃。
馮英濤認為,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因村民澆水不便,他多方籌措資金5萬余元,新打深機井5眼,清理河道1200余米,實現了以河補源、以井保豐、井河并用的農業灌溉新格局。同時,他投資4萬余元,為近67公頃耕地打造地下水管網系統。管道總長達10000多米,其中每50米就有一個出水口。后來,馮英濤又響應上級號召,將自來水管通到家家戶戶,讓村民喝上清澈的自來水。
濟聊高速從該村村南經過,路兩旁13公頃的土地需要綠化,任務非常艱巨。過去這里“年年栽樹不見樹”,原因是把樹苗分給村民栽,村民為了保證莊稼長勢,不愿讓樹成活。為解決這一難題,馮英濤組織村民出工,由村集體出工錢,將樹栽下。村集體和村民約定,栽下的樹成材后的收益按比例分成。而今,這18000余棵毛白楊生長茂盛,平均樹干直徑達0.2米以上,為村民帶來看得見的收入。
無論是雪中伸援手、做好“水文章”,還是轉變樹苗管理模式,馮英濤的工作被村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后來的村黨支部書記選舉中,馮英濤全票當選。他感慨地說:“村民心里都有桿秤。只要一心為民,在他們心中就會有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