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感動穿越時空,有一種記憶歷久彌新。
今天是9月18日。89年前的今天,“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悍然發動侵華戰爭。14年間,我國大片國土淪陷,3500萬名同胞傷亡。鮮血與抗爭寫就的歷史警示國人: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才能強大。
烽火歲月里,在聊城這片土地上,無數革命先烈為祖國的解放事業獻出了生命。回顧抗戰歷史,重溫紅色記憶。盡管時代有異,挑戰不同,但如山的理想、如磐的信念、堅定的志向,始終是我們前行的動力,值得我們永遠堅守。
1937年,“七七事變”后不久,日寇的魔爪開始伸入魯西北境內。8月下旬,日軍飛機對聊城、壽張實施了掃射轟炸。10月28日,日軍占領臨清,11月22日,駐臨清的日軍高橋部派出騎兵偵察小隊到堂邑、聊城偵察……當時的中華大地,正大面積遭受日寇鐵蹄的踐踏。魯西北連降暴雨,衛河決口,南撤的國民黨軍隊東竄西擾,地方兵團、土匪武裝蜂起,廣大人民群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在此危難之際,魯西北的共產黨員挺身而出,高舉起抗日救國的旗幟,促成建立了魯西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廣大民眾同日軍展開了殊死搏斗,狠狠地打擊了日偽軍的囂張氣焰,開辟了廣闊的魯西北抗日根據地,一時“山東紅了半邊天”。
1938年10月,日軍開始集中力量進攻共產黨、八路軍領導的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11月中旬,日軍兵分三路進攻魯西北,中心目標就是聊城。11月14日上午9時,日軍對聊城形成包圍之勢。14日下午4時,日軍首先從南城門攻城,直至15日下午5時,聊城被日軍完全占領。
針對聊城失守的嚴峻形勢,1938年11月19日,中共魯西特委召開緊急會議,認為魯西北的抗戰形勢到了嚴峻關頭,共產黨人必須擔負起抗戰的歷史重任。11月25日,中共中央、毛澤東指示八路軍總部,令第一一五師迅速進軍山東,12月中旬,第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率部隊進至冀南和魯西北一帶,山東抗日根據地得以鞏固和擴大,并逐步在濮縣、范縣、觀城形成了抗日中心區。后來,魯西、冀魯豫黨政軍機關也在該地駐扎。
進入1944年,侵華日軍相繼南調,作最后的垂死掙扎,魯西北僅有少量日軍和大量偽軍接防。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為搶奪抗戰勝利果實,委任國民黨頑固派王金祥為第六區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接替日軍占領聊城。1947年1月,魯西北重鎮聊城完全解放。
聊城抗戰是全國全民族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卓越貢獻。抗日戰爭期間,聊城軍民付出了巨大犧牲,涌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抗戰英雄、烈士,他們的英雄壯舉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中的光輝篇章,將被歷史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