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全省退役軍人事務系統學習新時代“楓橋經驗”加強服務保障體系建設現場推進會參會人員在東阿縣銅城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檔案室,觀看銅城街道退役軍人“精準化服務,網格化保障”管理體系示意圖。□聊城日報全媒體記者梁麗姣□聊城日報全媒體記者梁麗姣通訊員韓勁松
“一中心兩站”建成530個,519個村級服務站達到示范型和標準化建設要求,縣、鄉、村三級退役軍人服務機構實現全覆蓋;借鑒精準扶貧經驗,創新構建退役軍人“精準化服務、網格化保障”工作模式,在全縣推廣“一人一檔、一人一卡、一人一策”模式,共為13000余名退役軍人分類建檔立卡;化解矛盾、排憂解難、就業扶持,全力幫助退役軍人解難題,推動“急事不出格、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服務不缺位”……東阿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堅持以提升體系治理能力和精準服務水平為主線,著眼退役軍人的期盼和需求,不斷探索創新,實現從抓組建到強基礎,再到精服務的逐級提升,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全縣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建設中得到有效推廣。
● 三級覆蓋 精細化管理
“噠噠噠……噠噠噠……”縫紉機的聲音此起彼伏,根根細線穿過小小針眼,在梭子的律動中把布匹織在一起,一雙雙巧手,在早已被打磨得光亮的衣板上,裁出一件又一件時髦新潮的衣服……在東阿縣銅城街道大店村服裝廠寬敞明亮的廠房中,身穿工作服的工人在崗位上熟練地操作著縫紉機。
“這些工人大都是我們村的退役軍人及家屬,服裝廠主要承接來料加工和訂單制作等業務,年利潤30余萬元,每人的年收入都達2萬多元。”大店村黨支部書記、退役軍人服務站站長崔正臣告訴記者,“除了服裝廠用工,村里的保潔員、水電工都優先聘用退役軍人,讓他們在家門口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紅色教育陣地、村史館、文化俱樂部……大店村將退役軍人作為重點服務對象,在服務站設立了一系列服務場所,為退役軍人打造了一個溫馨的家。
基層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站)是服務退役軍人的“第一線”,是宣傳政策、辦理業務、答疑解惑的“第一站”。在村居(社區)服務站,黨組織書記任退役軍人服務站站長,民兵連長兼任副站長,對退役軍人實行全鏈條服務管理,確保服務管理到末梢,真正實現縣、鄉、村三級退役軍人服務機構全覆蓋,打通服務退役軍人“最后一公里”。
● 一人一策 精準化對接
“這是《精準聯系服務卡》,A卡張貼在服務對象家中,B卡貼在幫扶責任人家中,兩個卡上均清晰地列明雙方的信息和走訪記錄。”9月17日,東阿縣銅城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工作人員卓建雯拿著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的《精準聯系服務卡》向來訪者團介紹道,“精準服務責任人定期走訪,及時發現退役軍人需求,盡量在村級就地解決問題。”
東阿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在全縣推廣“一人一檔、一人一卡、一人一策”精準化服務模式,2700余名精準服務責任人按照不超過1:5的比例與退役軍人結成對子,確保全縣信息采集審核通過的13000余名退役軍人有人聯系、有人服務。“我們還為退役軍人建立了紙質活檔案,把每一次活動、每一次走訪中了解到的情況記錄在個人檔案里。”東阿縣銅城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工作人員卓建雯告訴記者。
東阿縣銅城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按照參戰、帶病回鄉、烈士遺屬、60歲以上老兵等10個類別,為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建立精準服務紙質、電子雙檔案,記載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的政策落實、基本情況、個人訴求、幫扶措施等內容,對退役軍人進行精準幫扶。
● 用心用情 精誠服務
“全體都有,敬禮!”9月17日,在東阿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的退役軍人學雷鋒志愿服務隊活動室內,退役軍人學雷鋒志愿服務隊隊員身著醒目的志愿者服裝,列隊整齊、精神抖擻、盡顯風采。
“由退役軍人組成的學雷鋒志愿服務隊,奮戰在全縣經濟建設、應急救援、環境保護、脫貧攻堅等各條戰線上,他們在雙擁活動中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提供了實實在在的服務。”東阿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東阿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積極引導退役軍人投身經濟建設,打造“雙向服務”的良好局面。
東阿縣退役軍人事務局還在服務中心成立“三師”接待室,東阿縣退役軍人事務局領導定期接待,業務科室輪流值班,心理咨詢師、法律援助、社會工作師按需到崗,為退役軍人提供心理咨詢、法律援助和社工服務。目前,“三師”接待室共為180余名退役軍人解決了實際困難,為1名退役軍人提供了法律援助。
談心談話、解疑釋惑、精準幫扶,與退役軍人面對面溝通……東阿縣退役軍人事務局以各種方式,給予退役軍人關心關懷,把溫暖送到每一位退役軍人的心坎里,切實保障退役軍人的合法權益,讓退役軍人真實地感受到歸屬感、獲得感、榮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