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1日,冠縣經濟開發區被列入山東省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試點。今年1月23日,冠縣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因“改革措施得力,改革成效突出”,被山東省委、省政府授予“勇于創新獎”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冠縣經濟開發區率先破解體制機制改革難題,得益于兩個“藥方”:凝聚改革人才、盤活閑置資源。也正是這兩個“藥方”,使得該區改革成效突出。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冠縣經濟開發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56.7%。
一次考察——
催生改革試點落地
2019年8月21日,對冠縣經濟開發區而言,是個具有重大意義的日子。當天,冠縣經濟開發區管委會鄭重地向市商務和投資促進局遞交“申請成為聊城市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試點”的書面申請,并成功獲批。
冠縣經濟開發區申請改革創新試點,與一次考察有關。2019年,為推動冠縣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冠縣對外開放的橋頭堡、深化改革的先行區,市委副書記、冠縣縣委書記李春田安排部署冠縣經濟開發區對標先進發達園區進行合作共建。
當年3月26日,冠縣經濟開發區6位主要負責人赴山東省2個先進工業園區——山東兗州工業園區、濟北經濟開發區,進行了為期3天的考察學習。歸來后,他們向縣委、縣政府提交了《考察學習情況報告》。
2019年7月,冠縣經濟開發區全面剝離社會管理事務,并將原來管轄的21個村莊劃歸崇文、煙莊街道辦事處管理。恰在此時,中國共產黨山東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會議召開,鼓勵開發區探索創新、先行先試。
“當時我們的改革正在進行,便申報了試點。”冠縣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崔行飛看似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卻無意間透露出該區的超前意識。成為改革試點后,冠縣經濟開發區正式拉開了體制機制改革的大幕。
選賢任能——
聚好一線“改革人才”
“改革爭在朝夕,落實難在方寸。”實踐表明,改革能否順利推進、扎實落地,關鍵在人。冠縣經濟開發區在此次改革中著力探索創新,建立起了“人員能進能出,崗位能上能下”的競爭性選人用人機制,為改革聚好了人才。
“改革的第一根硬骨頭是分流人員,開發區原有工作人員89人,平均年齡46歲,學歷偏低,不能適應發展需要。”為給改革注入新鮮血液,崔行飛頂著壓力,將其中78名不能適應發展需要的工作人員分流至縣直單位和街道。
山東省對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總的要求是: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和去行政化改革方向,推行“黨工委(管委會)+公司”體制。冠縣財政出資1億元,成立冠縣華冠資產運營有限公司,作為冠縣經濟開發區市場化運營的主體。
冠縣經濟開發區將78名工作人員分流后,又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了華冠資產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和15名平均年齡30歲、本科學歷以上的工作人員。就此,開發區打造出一支以經濟學、管理學為主的年輕化、專業化隊伍。在選優配強領導班子上,崔行飛也下足了功夫。改革前,冠縣經濟開發區黨政領導班子共12人,改革后,設“一正三副”,除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由崔行飛兼任外,其余3名副主任全部重新從縣直部門擇優選聘。
截至2019年12月14日,冠縣經濟開發區徹底完成包括健全薪酬制度、規范管轄面積、優化創新政策等在內的14項改革任務。今年1月23日,冠縣經濟開發區管委會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勇于創新獎”先進集體的稱號。
盤活資源——
變“賽雅”為“新興產業園”
改革只是一個措施,最終的發展才是目的。在完成14項改革任務后,冠縣經濟開發區將全部精力轉移到了招商引資上。“園區原有一些閑置的土地和項目,把這些閑置資源盤活是見效比較快的措施之一。”崔行飛介紹。
今年1月,冠縣成立開發區現有資源處置開發領導小組,建立起由縣政府、銀行、企業、開發區管委會共同組成的政銀企聯席會議制度,并組建聯合普查工作組,對冠縣經濟開發區轄區內的企業進行全面普查,摸清其發展現狀。
通過對369家企業歷時一個月的排查,聯合普查工作組發現,開發區共有閑置、半閑置、停產企業26家,涉及土地140公頃。工作組將這些閑置資源打包納入華冠資產運營有限公司,并利用盤活后的資源開展雙招雙引。
賽雅標準化廠房是華冠運營有限公司盤活的首個閑置資源。“賽雅標準化廠房2016年建成,長期未得到有效利用。”崔行飛經慎重考慮,在與各方協商,并請示縣委、縣政府后,最終確定了“擱置爭議,改造升級”的處置方式。改造升級后的賽雅標準化廠房更名為“新興產業園”,將原有傳統產業“升級”為新興產業。冠縣華冠資產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喜江說:“取名新興產業園有三層含義:新的生命、新興的產業和新的市場主體。”
截至目前,已有23個項目確定入駐冠縣新興產業園,其中,10個項目已開始建設。“來這里投資,主要因為政策好,前3年租金全免,后2年減半。”已完成選址事宜的北京漫水謠食品有限公司冠縣項目負責人李如成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