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凌晨3時,歐陽中石先生遽歸道山。先生生前曾數(shù)次來到高唐,支持“中國書畫之鄉(xiāng)”發(fā)展,那些鮮活場景歷歷在目,音容笑貌猶在眼前,每念及此,痛惜之情,如潮水涌上心頭,不禁潸然淚下。
結(jié)緣高唐22年年
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在中石先生的家中,他非常熱情地把事先寫好的“中國書畫藝術(shù)之鄉(xiāng)”的書法作品交給我。
往事猶昨,但細細想來已是22年前年前。。1998年,高唐縣被文化部命名為首批“中國書畫藝術(shù)之鄉(xiāng)”,籌備推介高唐的宣傳畫冊時,打算請中石先生題字。時任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的我正為此一籌莫展之際,高唐籍著名學者、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守常伸出援手,爽快答應幫忙聯(lián)系,這才有了與先生的首次見面。
自那以后,我和中石先生便逐漸熟悉起來,他也多次欣然為高唐公益事業(yè)題寫牌匾:“苦禪故里書畫院”“程辛程辛木美術(shù)館”“中國錦鯉第一縣”“高唐縣職業(yè)教育中心”等等。最早題寫的“中國書畫藝術(shù)之鄉(xiāng)”和后來撰寫的“入圣門仰承圣賢教化,弘文舘欣受文藝熏陶”楹聯(lián),都鐫刻在雙海湖畔的巨型大理石上,也鐫刻在書畫街南北兩端的石牌坊上。不少店鋪商品甚至書畫家的便簽,飯店、賓館的席簽都在使用。歐陽中石先生的這幅字,成為了高唐縣的一個文化標志,宣傳了高唐,推介了高唐。
在畫鄉(xiāng)唱京劇
2006年7月,李苦禪美術(shù)館開館暨首屆中國(高唐)書畫藝術(shù)博覽會新聞發(fā)布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我到中石先生家中去送請柬。“我和李苦禪先生是山東老鄉(xiāng),他的藝術(shù)造詣很高,我們是忘年交,他是我最尊敬的二哥,我一定參加。”他不但參加了新聞發(fā)布會,還應允在9月份專程來高唐參加藝博會。
開幕式很隆重,許多書畫藝術(shù)界和演藝界的重量級人物都到場了。中石先生下午參加了李苦禪藝術(shù)研討會,晚上又出席了京劇名家演唱會。他親自上場,演唱了《沙橋餞別》,省人大原副主任董鳳基一展所長,操琴伴奏,一登臺亮相,全場歡呼雀躍,掌聲雷動。宋官林、于魁智、李勝素、趙葆秀、管波、李海燕等名角都鼓掌喝彩,到臺上獻花。
中石先生是京劇“四大須生”之一奚嘯伯先生的得意門生,他的弟子張建峰也是國家京劇院的著名奚派老生。有一年某省臺的春節(jié)晚會上,主持人請中石先生唱段京劇,他都婉言謝絕,只來了一段“念白”。這次在高唐能登臺,既是因為與李苦禪先生的深厚感情,也是被高唐人民的熱情所感染。支持“苦禪故里”
活動結(jié)束后,我把先生即興演唱的片段制作成光盤專程送去,以表感謝。中石先生很高興,“活動很成功,李苦禪美術(shù)館建得很好,你們辛苦了。”隨后,他寫了一幅小品“舌蔽唇焦,一心為公,可欽可敬”贈送給我。這令我非常感動,這不僅是對我個人的鼓勵,也是對高唐文化事業(yè)的認同。
聊城市政協(xié)一位老領(lǐng)導收藏有李苦禪先生的幾件信札,裝裱后留出了題跋的位置,提出請先生題寫“引首”,先生欣然應允。看了李苦禪先生的信札手跡后先生很開心,并謙虛地說:“苦老的藝術(shù)成就和年齡都超過了我,為苦老寫段文字我很高興,但我不能在前邊題字,在后面寫跋可以。”說完當場就在信札后邊,洋洋灑灑寫了一米多長,渾然天成。他用書法藝術(shù)對李苦禪先生的書畫成就予以高度評價,也為苦老的信札增色不少,令人感慨不已。
20多年來,先生不遺余力地支持“苦禪故里”,先后為高唐公益事業(yè)題寫牌匾、題詞20余幅。2009年,為提升第四屆書畫博覽會層次,我和縣委副書記朱茂明登門敦請先生題詞,先生欣然題寫“海峽兩岸書畫情”;清平鎮(zhèn)修復文廟,中石先生題寫“清平文廟”“杏壇”。外地一企業(yè)家出資6000萬元,為高唐捐建體育場,先生聽說后,用四尺整宣書寫“厚德載物”相贈,贊揚他為高唐公益事業(yè)的貢獻。
高唐縣陳堤子村一位在外創(chuàng)業(yè)的企業(yè)家,回鄉(xiāng)后帶領(lǐng)群眾致富,讓全村農(nóng)民都搬進了樓房,很得民心。因村里有梧桐樹引來鳳凰的傳說,約請中石先生題寫“鳳落金堤”,他斟酌再三,“‘落’字不好,不若改為‘棲’!”同時,還題寫了“金堤古方國醫(yī)堂”,贈給社區(qū)的中醫(yī)診所。先生治學的嚴謹和對公益事業(yè)的拳拳之心,可見一斑。
謙遜的大師風范
2012年4月10日上午,我們?nèi)グ藢毶絽⒓訌埵爻O壬母鎰e儀式。剛要在留言薄上簽名時,中石先生到了,我們趕忙迎接并問好,請他先簽。先生禮讓:“你們是守常先生家鄉(xiāng)來的人,你們先簽。”先生的謙遜之風,由此可見。
2014年,“唱響中國夢喜迎十藝節(jié)”活動舉辦,中石先生作“書作與文化”藝術(shù)講座,令我受益匪淺。“先按一種字帖反復臨摹,學精了就了不起,再學其它書帖,就會觸類旁通……”他還認為,書家應當寫自己的作品,逐漸建立自己的風格。他的自作詩《中華頌》《祖國頌》《泰山頌》等十頌,就給后人作出了榜樣。
“風風雨雨幾多年,屈蠖寒窗絕韋編;自守如初存故我,滄桑不改意拳拳。”中石先生贈友人的這首詩,是他人生的真實寫照。與我一同聽課的朱東水,寫了首小詩,并經(jīng)山詩社主編于仁伯修改,贊中石先生:“源遠流長齊魯風,杏壇芳草碧青青。名家教誨甘如醴,書作垂范一代宗。”
2014年9月,“歐陽中石書中華美德古訓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引起強烈反響,被譽為中國書法藝術(shù)、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教育的完美結(jié)合。先生以“明德”修身”“和合”興國”“大同”為主題,從浩如煙海的傳統(tǒng)文化典籍中,精心梳理出60余則古訓,精心創(chuàng)作成書法作品,字字珠璣,幅幅精彩。
先生病后,在北京一家醫(yī)院治療。我和省委副秘書長杜文彬、山東大廈美術(shù)館館長劉海濤前去看望,沒敢打擾先生休息。臨走時,我走近病床,小聲地說:“先生,我是高唐劉萍,是李苦禪先生家鄉(xiāng)的,我代表51萬高唐人民來看您了……”說到這里,先生睜開了眼睛,露出了笑容。我朋友拿出手機,拍下了我和先生的合影,只是沒有想到,這一次見面竟是永別。
先生已去,精神長存。盡管他老人家走了,但他留給高唐的墨寶,將激勵和見證“中國書畫之鄉(xiāng)”越來越好的發(fā)展;他對高唐書畫事業(yè)支持和殷殷期望,也將永遠被每一位高唐人銘記在心。愿先生一路走好。
歐陽中石先生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