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頁 > 周邊 > 聊城 > 正文

聊城莘縣:志愿者宋春紅

來源:聊城日報編輯:胡浩亮發布時間:2020-12-17 18:12:03

  “我想給國家獻一面錦旗”

  “感恩黨情 感謝政府”,于書國向記者展示他制作的錦旗。

  12月7日,記者再次見到莘縣莘州街道于屯村的貧困戶于書國時,他正在家吃午飯。他身著深藍色的羽絨服,顯得分外干凈,與今年夏天記者第一次見到他時相比,白凈了不少。“夏天在外邊擺地攤曬得黑,現在冬天了白了不少。”聽到記者夸贊白了,于書國爽朗地笑了起來。

  今年46歲的于書國是莘州街道的貧困戶,他一歲半時因發燒治療不當導致殘疾;37歲時,娶了言語、肢體二級殘疾的妻子;38歲時,有了可愛的女兒……說起這五年來的變化,于書國用了四個字“天上地下”。

  “五年前,一家三口就靠我一個人打零工掙錢糊口。我又是個殘疾人,沒門路,掙錢少,吃飯都顧不住,說吃了上頓沒下頓一點都不夸張!”回憶起當時的情形,于書國依然滿是苦澀。

  “現在,生活大變樣!一家三口都有低保,我和媳婦還有殘疾人補貼。閨女可可在上三年級,學校減免了學費不說,還給發了助學金。再加上我擺水果攤努力掙錢,早脫貧了,日子也越來越有奔頭!”五年中,生活的點滴變化,于書國一項一項地說給記者聽,言語中滿是幸福。

  幫扶干部王軒、孫同強,家庭醫生于伯濤,幫他翻修房子的鎮村干部們,關愛他女兒的老師……采訪中,于書國一遍遍地感謝幫助過他的人。“每個人我都記在心里!”于書國說,“感恩黨情,感謝政府,感謝國家。沒有國富民安,沒有國家的好政策,哪有我們這些弱勢群體的好生活?我想給國家獻一面錦旗!”

  于書國告訴記者,“十三五”這五年,對國家而言,是不斷跳動的數字,持續刷新的紀錄,而對像他一樣的貧困戶、殘疾人而言,是柴米油鹽的富足感,是安居樂業的獲得感。這五年,作為國家跳動數字中的一個“1”,他感到很幸福。

  五年櫛風沐雨,五年砥礪前行。站在“十三五”即將收官的時間點回望,聊城的經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這個城市,也站在了新的歷史方位上。

  一個個鮮活的人物,猶如一座城市的細胞,最能感受城市的變化。近日,記者走近3位普通市民,聽聽他們的心聲,看看他們生活的變化,透過他們生活的點滴變化感受聊城“十三五”的發展脈動。

  環衛工田全星

  “城市的變化太大了”

  正在工作中的田全星

  走在城市干凈整潔的大道上,你會遇到一個個穿著橘色衣服的“城市美容師”。他們是城市中起得最早的一批人,也是最了解這座城市變化的一群人。環衛工田全星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橘色的環衛衣、環衛帽,黑色的耳暖、手套、棉鞋,“武裝”起來的田全星騎著橘色的環衛小車略顯笨重。今年65歲的田全星負責清掃開發區東起黃山路、西到華山路的東昌路路段。一年365天,寒來暑往,每天早晨5點30分準時上班,下午5點30分下班。遇到雨雪天氣或者秋季工作量大的時候,忙到晚上9點多是常有的事。

  當被問到“這五年你感覺身邊變化最大的是什么”時,田全星說:“城市變化真的太大了,能說的太多了!”說完,他笑得很開心。

  田全星告訴記者,隨著城市的發展,五年來,他負責的片區內破舊的房子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整齊的高層小區。住宅多了,人多了,而環境、街面沒有因為人多而變得臟亂,反而更加整潔了。

  “這些年,活兒比以前更好干了!一是因為大家素質提高了,老人手里有個煙頭,孩子手里有個廢紙,都會直接扔到垃圾箱,節省了我們不少工作量。二是城市設施更全了,以前街上找不到幾個垃圾桶,現在幾步就一個,方便了市民,也方便了我們!”

  街頭綠化多了,花花草草讓人看著就開心;路邊供行人休息的座椅多了,大家更愜意;商店、銀行、單位等向公眾提供飲水、應急傘的服務多了,讓生活在同一個城市里的人感覺更溫馨;像他一樣的環衛工、快遞員等基層工作者越來越受尊重……田全星看到的這座城市的變化,那些細微處的,也許你我都不曾看到、不曾感覺到,卻帶給他很多溫暖。

  宋春紅在“紅色村史館”整理報紙。

  12月5日,星期六,記者在東昌府區侯營鎮侯營村的“紅色大院”見到志愿者宋春紅時,她正和來自茌平的志愿者張曉清在“紅色村史館”整理新出版的“村報”。

  “這是村里志愿者自己掏錢辦的‘村報’,每月一期,主要登國家的好政策和村里的好人好事、孝親愛幼故事。”今年46歲的宋春紅告訴記者,侯營村作為紅色革命老區村,為了展示紅色歷史,教育下一代,2015年,志愿者開始建設“紅色大院”。經過五年的努力,“紅色大院”已建成“紅色村史館”“黨史國史展室”“陽光書屋”和“紅色教育教室”。今年暑期,“紅色教育教室”暑假夏令營舉辦了3期,聆聽志愿者講解聊城的英雄人物、紅色故事的孩子有1000多人。

  “2015年創辦大院時,只有6名志愿者,現在志愿者達到400多人。這五年,我最大的感觸就是關心公益事業的人越來越多了!”“紅色大院”由最初的個人捐獻到現在全社會關注、捐獻、扶持;接受紅色教育的人由零到如今的每年上萬人。五年來,增加的不僅是數字,更是數字背后全社會對公益事業的支持和認可。

  “越干越有勁兒!希望通過志愿者的努力,將聊城的紅色文化傳播得更遠。”對于下一個五年,宋春紅信心滿滿。

?2018中原新聞網站版權所有

亚洲美女网站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久久tv免费国产高清,国产日韩AV免费元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日韩一本之道视频在线观看 | 人人搡人人爽国产精品 | 久久99精品麻豆国产 | 亚洲无遮挡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国内自拍愉拍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