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市堅持黨建引領,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農村和諧穩定為目標,構建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形成黨建引領、三治融合、各方參與的鄉村治理新格局。
堅持以人為本,以“自治”添活力。臨清市整合村莊資源,成立黨建聯合體(行政村)91個,減少多小散弱行政村462個,提升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進一步深化村級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定期對村級黨務、村務、財務進行公開,對集體土地分包、村級基礎設施建設等重大事項嚴格實行“四議兩公開”。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成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200個,落實好上級惠農政策,加速推進中央財政資金扶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建設。推廣“我有紅鄰居”“紅色代辦”等群眾自發參與的鄉村治理新方式,凝聚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培育文明鄉風,以“德治”樹新風。臨清市在推進移風易俗上出實招,發揮紅白理事會作用,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大力推進殯葬改革,全面啟動鎮(街道)公益性公墓建設。全方位、多角度宣傳移風易俗,倡樹文明新風。深入實施“四德工程”,開展“五星級文明戶”、“五個好”家庭成員、“臨清好人”、道德模范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對先進典型進行宣傳報道,以身邊榜樣引領鄉村新風尚。依托16個鎮級文明實踐分中心和500余個村級文明實踐站(所),組建700余支志愿服務隊伍,開展理論宣講、志愿服務等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
加強依法治理,以“法治”為保障。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最大程度把矛盾風險解決在基層、化解在源頭、消滅在萌芽狀態,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堅持縣級干部定期公開接訪,有關部門和專業律師一同接訪,現場解決群眾訴求。發揮各級黨代表聯系群眾優勢,建立24處“黨代表工作室”,全市1136名黨代表結對聯系黨員群眾2475人、貧困村94個、貧困群眾1088戶。創新社會綜合治理機制,建立“鎮—聯合村—自然村—基礎網格”四級網格體系,強化網格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