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本(1366至1431年),字致中,今東阿縣銅城鎮張大人集村人。他先后輔佐明朝5位皇帝治理國家,歷任江都知縣、揚州知府、刑部右侍郎、兵部尚書兼掌都察院事務等職務。他一生為官清廉,即使生活艱苦,也從不因公謀利,因清貧一度被稱為“窮張”。
擔任江都知縣時,張本為了盡孝,把母親從鄉下接到任上奉養。當時戰火不斷,生活艱苦,但張本始終堅持“祿入不繼,朝暮極淡薄”,從不克扣糧餉,中飽私囊,足以窺見其清正廉潔的品質。
《明朝·張本傳》記載道,明成祖宴請大臣,在每個人的桌子上都擺上銀器餐具,并賞賜給他們,唯獨張本的桌子上擺放的是陶器餐具。明成祖直接對張本說:“愛卿為官向來清貧,又稱‘窮張’,給你擺放銀器你也不會用。”聽到皇帝如此夸獎自己,張本連連叩頭,感謝皇帝的知遇之恩。
張本愛民如子,十分體恤民情。當時政府讓京畿一帶的平民養兵馬,但隨著兵馬的大量繁殖,當地百姓的負擔越來越重,怨聲載道、苦不堪言。張本了解情況后,就上奏明宣宗,請求安排山東、河南、大名等地的百姓分別牧養兵馬,以此減輕京畿一帶百姓的負擔。明朝宣德年間,邊疆各地糧食連年豐收,而京城一帶糧食出現緊缺狀況,張本建議拿出絲麻布帛到邊疆換取糧食。行情好的時候,可以換來三四十萬石糧食,不好的時候也可以換十萬石。這樣一來,大大緩解了京城儲糧不足的現狀,也消除了朝廷的后顧之憂。
宣德六年,張本病逝,家中竟然拿不出銀錢來安葬,在《資善大夫兵部尚書兼太子賓客張公(本)志銘》記載:“卒之日,家無余資。亦可觀其平素矣”。正如其墓志銘中這樣稱贊:“一生高位,享厚祿,而能任國事如家事,如張公者幾人?公廉介有守”。張本死后埋葬在祖籍東阿,后人為紀念他,特將村名由王村改為“張大人集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