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聊城百竹園,冬日的暖陽穿透細密的竹葉,斑駁的竹影映照在竹林小道上,庭廊流水,竹影隨行。嗅著清幽的竹香,觀賞滿眼的碧翠,給人帶來無比靜謐的悅然心境。
聊城栽培竹子歷史悠久,栽植歷史可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臨清公園中的淡竹、早園竹和黃古竹,均是在我國第一次南竹北移工程中引進的品種。為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我市把竹生態、竹產業作為一項戰略性選擇,充分利用水資源豐富的優勢,把竹生態、竹產業科學融入全市生態保護發展規劃和實踐中來,發揮好竹子在生態建設、美麗宜居城鄉建設中的作用,打造水邑竹海,扮美江北水城。
“竹子在濕地保護開發、美麗鄉村建設中有著重要作用。聊城水資源豐富,引進和推廣竹子栽培、建設水城竹海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山東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馬福義說,竹子品種抗性較強,可以在北方大部分地區推廣栽培。作為常綠植物,竹子在北方備受人們喜愛,而且,竹林還有固土護坡、涵養水源、改善生態、美化生活等多種用途。我市在栽培實踐中發現,建設竹景觀、發展竹產業,可改善生態環境、豐富生態景觀,推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聊城市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緊緊圍繞“河湖秀美大水城,宜居宜業新聊城”的定位,著重做好“水、綠、潔”三篇文章,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全市綠色化、生態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初步呈現出“城區、近郊、村鎮綠化交相輝映,水網、路網、林網綠化縱橫交錯,生態林、產業林、景觀林三林共建”的國土綠化新格局。2018年,聊城市創建成為“國家森林城市”,全市林業建設為推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奠定了較好基礎。2000年后,我市陸續引進安吉京竹、望江哺雞竹、箬葉竹、矢竹等散生竹、混生竹70余個品種的竹子進行栽培試驗,取得了良好效果。
11月25日至27日,中國林學會竹子分會、聊城市人民政府、山東省林學會在聊城市聯合舉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暨“南竹北移”促進城鄉生態宜居專家研討會,我國16位竹子領域的知名專家參加會議并發言,為聊城市建設“水邑竹海、生態聊城”、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以及促進城鄉生態宜居給予指導和建議。他們一致認為,聊城市文化底蘊深厚、水資源豐富,大力發展竹生態、竹產業、竹文化,對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鄉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山東省竹類植物有4屬20余種,部分竹種在青島、濟南、泰安、聊城等地廣泛栽培,主要用于公園和園林綠化。以竹為主景,打造竹林、竹叢、竹徑,構建獨立的竹林景觀,以竹為配景,與建筑、庭院、花木調和搭配,營造濃厚的詩情畫意,肥城的萬畝竹子濕地公園、聊城的百竹園,就是典型代表。
下一步,我市將大力發展竹生態、竹產業、竹文化,科學布局竹生態、竹產業,把竹子品種的適應性與自然條件、水資源條件結合起來,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聊城立足于以觀賞竹、耐鹽堿竹類品種為主的發展定位,建設北方竹子研發中心,建立竹子培育基地,為京津冀提供適應性竹子苗木,培植北方竹子群落,再現黃河流域竹子文明。
竹子在生態修復、治污減霾、鳥類棲息、美化環境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市將結合望岳湖生態修復、黃湖流域生態修復項目,在向陽近水防風處栽培竹子,打造竹海景觀,將園林景觀塑造與文化傳承結合起來,把竹文化融入城市文化體系,提升城市品位,豐富城市文化內涵,建設宜居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