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峰會,引來一場智慧的碰撞;一次盛宴,匯聚起教育發展的無盡力量。
仲冬時節,群賢畢至。12月20-21日,2020年益智課堂教學與學生思考力培養觀摩研討現場會在東昌府區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與水城教師一起,開展學術交流,暢談益智課堂教學的發展未來,為教育事業的提檔升級建言獻策,共同擘畫益智教育的宏偉藍圖。
一所學校 鏈接多方力量
“這就是張北第一小學,這就是東昌府區的農村教育,這就是充滿希望的教育!”山東教育社編審、教育部“國培計劃”中小學名校長領航工程——齊魯師范學院基地導師陶繼新用“震撼”二字形容此次張北之行。
東昌府區張爐集鎮張北第一小學是此次現場會的第一站。也就是在這所農村學校,與會專家們看到了我市農村學校對學生關鍵能力和綜合素養培養的水平,也發現了益智課堂教學開展的可能性。
活動現場,氣氛熱烈。分年級、分學段的魔尺及魔方教學,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及空間想象力;有趣的飛疊杯授課,讓同學們在樂趣中鍛煉了動手和邏輯思維能力;歷史悠久的九連環與經典的漢諾塔,讓思維在課堂上真正發生;此外,學校“五育”課程及立規養習工作的輪番展演,讓專家學者進一步認識張北一小,走近這所生長在田野上的學校……
“沒想到,這樣一所位置偏遠的農村學校,也能承載著如此優質的教育。”這是在當日的交流環節中常被提及的一句話。
“最讓我感動的是在益智課堂展示環節,孩子們出現錯誤后仍不言放棄的樣子。”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所廣一說,“能夠看到,益智課堂教學讓孩子們的思維在有限的課堂得到無限的延伸,也從多方面助力著學生的成長。”
一次交流 匯聚教育強音
掉入水中,是要人離開水,還是水離開人才能獲救?北京首都師范大學朝陽學校教師高孟巖以《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為引子,正式開始了有關思維定勢內容的講解。
過去的兩天,這里的一泓秀水,與益智教育發展的脈搏同頻共振。12月20日下午,來自浙江、四川、遼寧、新疆等多地的教育專家相約張爐集中學,以精彩的課堂呈現,共話益智教育的實踐之道。
在高孟巖執教的《雙馬雙騎士》一課上,她利用馬與騎士的拼板、穿引線等小工具,引領學生在課堂小實驗中進行實際操作,親身經歷“陷入思維定勢-打破思維定勢”這一過程,通過體驗式學習,獲得對思維的正確認知。
在哈爾濱市繼紅小學教師溫與寒執教的《七巧塊》一課中,教師將教學器具真正交到了孩子們的手中,引領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小組探究、個人展示等多種方式,逐步認識七巧塊、了解七巧塊,在拼擺圖案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及邏輯思維能力。
“要讓思維在課堂上真正發生!”在隨后的專家點評環節,中國教科院課程教學研究中心原研究員、中國教科院培訓中心原特聘專家李嘉駿用這一句話,道出了益智課堂教學的精髓。
這是一次思想的交流,也是一場智慧的碰撞。李嘉駿強調,教學是為了把知識轉化為智慧、方法、人格,重在提升學生的悟性和靈性:“教師是用‘器具教’,而非‘教器具’,學習的價值體現在解決問題中,更要用到深入學習和實踐中。”
一場盛會 共話美好未來
益智課堂教學像一張宏偉的藍圖,徐徐鋪就在聊城乃至全國教育工作者的眼前。
“要跳出形式化的藩籬,讓教師為思維而教,學生為思維而學。”福建省廈門市教育局巡視員、原副局長,中國教科院培訓中心特聘專家任勇在12月21日的主題發言環節,用這樣一句話,點醒了臺下的無數教師。
何為“學”,何為“玩”?二者是互斥關系,還是可以和諧共存?任勇從實際教學情境出發,并結合自身親身經歷,生動闡釋了“玩可益智”的教學思想,并對益智思維器具的理論構建、思維體系及教學操作等多個問題進行闡釋,引導構建促進學生智慧成長的靈性課堂。
專家學者們的遠見卓識,引來了會場上的陣陣掌聲,校長的經驗交流及區域經驗交流,更引發無數的思考。
濟南市景山小學校長韓廣玲從培育益智團隊、實施益智課程、打造益智課堂、培養益智學生等多個方面,梳理了學校的研究工作,掀起了“課堂革命”的浪潮;在課題研究總結發言環節,中國教科院培訓中心主任鄧永剛回顧了課題研究的歷程,并指出益智課堂是游戲性和教學性的高度融合,要以現有器具為載體,促進孩子思維、智力發展;結合我市發展實際,東昌府區教體局副局長李月寬、聊城市教體局小學教研室主任馮明才向在座的專家學者們介紹了聊城經驗,規劃了益智教育的水城藍圖。
集涓成河,方成滔滔之勢。自開題以來,關于“益智課堂與思考力培養的實踐探究”這一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教育部規劃課題的研究在全國范圍內廣泛推進。此次觀摩現場會,對我市的教育工作而言,既是鼓勵,又是鞭策。聊城益智教育的未來變得越發明朗。
“此次活動難能可貴、意義非凡。我市各校將以此次現場會為契機,在理念上更加與時俱進、在方法上更加科學,益智教育將會在聊城綻放得更加燦爛。”馮明才說。